隨筆是一種在英國有三四百年曆史傳統的文學樣式。阿狄生被尊為18世紀英文隨筆的楷模,本書的書名即是取自他的一篇隨筆,漫話當時倫敦的市井民俗,讀來親切有味。
本書還收錄有英國最具代錶性的隨筆作傢蘭姆,以及意識流小說開創者伍爾芙的作品。讀者不僅可從本書中看到英國文學的發展軌跡,更可領略當時英國的社會時尚。
带给我罂粟花——充满着催人长眠的汁浆, 还有那常青藤——它的花环缠得人窒息而亡, 再给我樱草花——在黑夜里向着月亮开放。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 ——伍尔夫《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評分一: 最近在读《ON THE CRIES OF LONDON》和《伊利亚随笔》,两本英国的随笔小书。说是小书,是因为其包装还算精致。大小适中,翻来不觉得吃力。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版,纸张印刷和设计都还相当不错。《ON THE CRIES OF LONDON》是刘炳善的译本,用淡灰色硬皮精装。取名叫《...
評分不错的书籍。尤为推崇他的翻译。味道很好,意味都翻译出来了。能够充分感到伦敦18世纪时期的潮湿,相当伦敦的英伦风情。 散文写的极其诙谐,让你很想再读下去。 总之,是本好书。
評分说起惭愧,近来杂事繁冗,安身已成问题,立命更无从去谈。在这重枷箍体、快鞭催老的状态下,真如英随笔家兰姆所言,“一闹牙疼,或者脚脖子扭伤了——这时候,人就锐气顿消,灰溜溜的,只好安于某种卑下的生活动力。”即便此刻,也有糟心事来扰、将好不容易理清的思路截作一段...
評分兰姆的作品算是久闻大名,即便在其同时代的文人圈诸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人中,他的文风文笔以及文采都独出一帜。 重新再看他的杂文,更为此人的性格和人格特色所吸引。他是个典型的城市人,过着典型城市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生活在城市,没能让他免于繁琐家务的叨扰,安心创作...
這是一種市相的文明,可以說裏麵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2000本書閱讀量以上的作者,揮灑自如各自代錶成就的積纍。它不僅講瞭英國小品文形成的由來,更加深刻描繪瞭倫敦的市井。倫敦的市井滋養著這一批時代作傢的文,以及他們的纔華。書中講到,雖不能說小品文這種文體的成就在文學史上過高,甚至阿狄生本人的文學成就也有待商榷,但每一篇兩三韆的散文中,均閃爍著每一位倫敦作傢,熠熠生輝、簡直無價的纔華!
评分作者個個機智幽默且不說,譯者也能恰到好處地用富於生活氣息卻不落俗套的語言把這些感覺自然而巧妙地錶現齣來。值得收藏一本。或許看看原文更爽~
评分對這種老式的翻譯腔不是很習慣。
评分說不齣來為啥,但是很喜歡這種翻譯腔調。。
评分以劉炳善這樣的功力,不譯齣伊利亞隨筆的全本來真是可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