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它首次联系大传播的两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剖析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与政策。作者以其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独立立场,紧扣现实问题,广泛地从工业和政府方面汲取信息,批判地研究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来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此书有助我们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进而理解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结构。
赫伯特·席勒(1919-2000),长期从事美国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分析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思想的管理者》、《文化公司》以及《信息与经济危机》等。
在赫伯特·I.席勒(1919-2000)去世六年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其代表作《大众传播和美利坚帝国》在大陆的汉译本。此书在传播学领域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于其高扬的政治经济批判主义大旗,更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一命题并成为此后“文化帝国主义”批...
评分全球传播伦理要求新闻媒介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负责,呼吁在跨国新闻报道中,通过不同伦理的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在平等、自由、互惠、互爱、互谅、和平、美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能达成全球共识的普世性新闻伦理范式。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媒学院教授克利...
评分评价“较差”的原因是内容上觉得还行,但翻译真的是一言难尽啊,我读的时候眼睛扫过去那翻译不通顺的基本跟没看一样,只能读着看才勉强集中注意力。读到一半想弃掉,但因为老师推荐勉强读下去,但真的是。。。略失望。 不知道是出版删减掉一部分还是现在保留的...
评分在赫伯特·I.席勒(1919-2000)去世六年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其代表作《大众传播和美利坚帝国》在大陆的汉译本。此书在传播学领域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于其高扬的政治经济批判主义大旗,更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这一命题并成为此后“文化帝国主义”批...
评分全球传播伦理要求新闻媒介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负责,呼吁在跨国新闻报道中,通过不同伦理的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在平等、自由、互惠、互爱、互谅、和平、美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能达成全球共识的普世性新闻伦理范式。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媒学院教授克利...
在席勒看来,美国媒介—文化部门的产品虽然不再是国际市场的唯一来源,但仍然是主要来源,它对世界各地受众的行为和价值观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类产品的首要目标就是宣扬、推进和销售消费主义,因此,它成为跨国商业组织扩张的理想工具。 媒体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既得利益方,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近年崛起的网络新媒体,无一不受商业化赢利逻辑的驱动。商业化的推动力是“大挥霍者”,因此资本大肆鼓吹消费主义,利用传播媒介赋予消费行为本身意义,并使其成为消费的目的。用鲍德里亚的话讲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消费不再是针对实体的消费,而是针对于意义系统的消费”。市场经济中的人成为超乎所有想象的信息接收者,个体不过是现代技术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的靶子。
评分翻译得不太好,administrative research翻成管理研究比行政研究更合适些
评分《通往奴役之路》值得读,《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同样值得读,甚至按照现实情况来说后者更“当下”。
评分五十年前如何,今日依旧如何。感谢互联网,感谢伯纳斯 李。
评分原著1968年写的,92年做了修订。50年前对美国资本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分析十分有前瞻性,这几十年来美帝国对全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完全印证了他的分析。当年分析用的例子虽然已经陈旧了,但是得出的论断我们现在随手都能把FB ,TW的例子放进去,依然成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