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儒丐,中國現代史上最早的白話小說家之一和享譽一時的劇評家。一八八四年生於北京西郊香山的旗人家庭,原名穆都哩,後更名穆篤哩。穆都哩在滿語中的意思是「辰」,所以也稱為穆辰公,號穆六田。晚年取漢名寧裕之。一九○五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一九一一年回國,一九一六年至瀋陽,一九四五年返回北京,先後從事秘書、教師、報紙編輯等職業。一九五三年被聘為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五日逝世。著有數量眾多的小說、隨筆、戲曲評論和岔曲作品,但因其特殊的經歷,被後人所忽略。其作品《伶史》、《福昭創業記》、《北京》、《梅蘭芳》等漸被關注並得以「挖掘」。
滿族青年寧伯雍居住在香山腳下的健銳營。他曾留學日本六年,回國後卻遇上辛亥革命,一時賦閑在家,無以為生。聽說老同學白歆仁在前門外經營《大華日報》,便去求職賣文為生。
從京郊到城裏後,寧伯雍看到了一個日益墮落的北京城。他在龍泉寺認識了梆子小花旦白牡丹,並與沛上逸民等人組織團體捧白牡丹。從此白牡丹漸漸走紅,又被維二爺獨佔,厭棄寧伯雍等人。
此時,八大胡同已成為國會議員的俱樂部。寧伯雍認識了妓女秀卿。秀卿對高官富商冷眼冷語,對寧伯雍卻另眼相待。後秀卿患肺結核死去,臨死前將母、弟託付給寧伯雍。
寧伯雍在北京謀生,遭遇形形色色之社會怪狀,有和尚喬裝娶妻,有畫秘戲圖的無賴成為教育雜誌編輯,有監獄式的孤兒院,有種種沒落之旗人家庭。
《北京,1912》的时代价值与社会镜鉴 “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尽管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里说,白话小说就是班固口中的“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的一种俗文学。但是,白话小说的“俗”,不但是历史车轮所...
评分穆儒丐的小說《梅蘭芳》重新出版(或稱“出土”)之後,頗能引起一些讀者的興趣。首先自然是《梅蘭芳》一書被焚燒的奇特命運,如今僅有孤本,卻又重見天日。書之命運既如此。讀之則可明晚清民初梨園之狀,而戲界往常所諱言之堂子、歌郎事亦浮現于世人之眼。 一...
评分朋友自北京寄书来,认真读完穆儒丐(1884-1961)自传体小说《北京,1912》,民国之初,袁世凯称帝前的北京乱象。主人公伯雍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北京西山的旗人,在日本早稻田留过学,在南城作报纸编辑,也写小说养活一家老小。接触到“八大胡同”(当时号称“议员俱乐部”,有些...
评分奇人·奇书·奇史——谈穆儒丐和他的《北京,1912》 全文见 http://site.douban.com/110626/widget/articles/315303/article/36786403/
评分穆儒丐的小說《梅蘭芳》重新出版(或稱“出土”)之後,頗能引起一些讀者的興趣。首先自然是《梅蘭芳》一書被焚燒的奇特命運,如今僅有孤本,卻又重見天日。書之命運既如此。讀之則可明晚清民初梨園之狀,而戲界往常所諱言之堂子、歌郎事亦浮現于世人之眼。 一...
很差
评分通俗小说而已。艺术上和后来的人中类似题材的高明的作品比较,应该说是比较苍白了一些。但书中写炎凉冷暖,也有几处妙笔。
评分一部新词字字酸,忍教中夜起长叹,看来世态都如此,何必人间有裨官。
评分硬生生的啃完这个复刻版!不过很喜欢!
评分很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