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在一次旅行中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坠入情网,此事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后,安娜要求离婚遭拒,被威胁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遂与渥伦斯基私奔,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快乐生活,但激情后的冷淡厌倦使她不幸的命运遭受了最后一击。安娜日益思念爱子,她既无力抵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最后在矛盾与绝望中卧轨自杀。列文和吉提以爱情为基础结为恩爱夫妻,但婚后生活并非万事遂心。列文对地主经济的没落感到痛心,力图抵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希望借地主和农民的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空想破灭后悲观失望,最后皈依宗教才找到精神归宿。
《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何而来?不幸又是如何而来?当我读完托尔斯泰写就的这部巨著时,我心里有了答案。 1. 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 《安娜》一书有两条主线:安娜...
评分《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是我读过的最伟大最完美的小说——虽然结尾时列文那让人厌烦的、说教式的神学和和平主义思考添加了一点杂音。相比之下,《悲惨世界》是拼凑式的,《尤利西斯》带有一种远离生活的博学的书生气,《追忆似水年华》的深邃也部分地迷失在错乱爱欲的颓废中,...
评分每天断断续续地,在网页上读完了《安娜·卡列宁那》。怀着对长久以来对老托的偏见,和对老陀的偏爱,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评论:就小说的艺术而言,老托是胜于老陀的。言之有理。不过有趣的事也在这里,正是由于出色的全局掌控和局部...
评分这本书今年听了两遍,一直想写点笔记,拖到年末只能匆匆把些零碎想法概括几笔。托尔斯泰对万事万物观察之细体贴之深就不说了,这小说之所以能连听两遍享受主要在这里。 1.安娜与列文是非常相像的两个人,最大的不同是性别而已。这一点在听第二遍的时候感觉尤其深刻。他们情感的...
评分我不能从这本书看出很多书评提到的革命目的,比如抨击制度什么的。相反,我觉得他是刻画人性的书籍,是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小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竟然如此了解女人,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叹为观止! 书中的人物是立体的,我反对书评简单将卡列宁说成虚伪的坏人,把沃伦...
看了一多半弃,四星是因为它是世界名著……完全不能理解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挣扎,觉得卡列宁好无辜。列文对农业及农民的思考很有意义,可是他本人好作,无法忍受。所以,我还是不适合看这些啦,浪费我的时间,唉
评分我事到如今依旧很讨厌托尔斯泰,就是那种我知道他写的很好看我也有认真看,但我就是讨厌他…我也说不清,但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他把这种居高临下地看待女人的态度摆的太明显了,可能看第二性波伏娃揭发他对他老婆那么屎我先入为主了(
评分《战争与和平》
评分这版装帧太美,可惜下册掉臭水沟里,弄得面目全非,心疼死了。
评分两厚本竟然看完了〜〜关键主要人物的名字都还不算太长[偷笑] “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可我觉得安娜的不幸,主要还是那个时代第二性的不幸。她追求自我追求真实的生活,可也只能活在男人的阴影下,没有独立自主。即使卡列宁同意离婚,她可以跟渥伦斯基结婚,也没法幸福。充其量选择不同的男人,却没法真正选择自己的生活。如果她可以像列文一样选择。。。列文这个人物,对活着的意义的纠结,托老有点含含糊糊么,最后就是回归宗教么,感觉他自己那关都过不了,只能说“使之具有善的意义”,略失望。不过生命的意义,这种问题,又能指望谁给出标准答案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