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和人类学斯特林教授、农业研究计划主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其研究兴趣包括政治经济学、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农民政治学、革命、东南亚和阶级关系等。主要著作包括《马来西亚的政治意识形态》(1968)、《比较政治腐败》(1972)、《农民的道义经济学》(1976)、《弱者的武器》(1986)、《统治与抵抗的艺术》(1992)等。

出版者:Yal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James C. Scott
出品人:
页数:254
译者:
出版时间:1977-9-10
价格:USD 26.00
装帧:Paperback
isbn号码:978030002190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农村研究 
  • 政治学 
  • Scott_James 
  • 人类学 
  • 东南亚 
  • 经济学 
  • 英文原版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This original and compelling book demonstrates that the fear of food shortages explains many otherwise puzzling technical, social, and moral arrangements in peasant society. Using lower Burma and Vietnam as examples, Scott shows how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lonial era systematically violated the peasants' "Moral Economy" and created a situation of potential rebellion.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读书报告 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通过对东南亚的农民境况的实证分析,探究农民的生存和反叛的问题。在书中,他提出了农民的道义和生存伦理,东南亚社会的殖民化过程中农民遭遇的生存危机和道义危机是促使农民反叛运动形成的原因。他引用了一个比喻来...  

评分

先摘录书中的一些观点: 如果能降低风险,剥削程度高也能够接受。 地主要经常为农民提供帮助,以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大地主离开乡村到城市定居,只是定期到农村收租,农民原有的保护网被破坏。 在乡间,地主如果对农民过于刻苦剥削...  

评分

评分

一、本书的论点、论据和主要内容 作者把生存伦理(生存伦理是生活在边缘地带的结果[1])置于农民活动的中心,主要论点是:传统乡村的农民有自己的生存伦理,相关的社会安排和经济安排是从生存伦理出发而构建的,这些也构成了传统农民的有关社会公正的道德价值观念。书中的主要...  

评分

一、本书的论点、论据和主要内容 作者把生存伦理(生存伦理是生活在边缘地带的结果[1])置于农民活动的中心,主要论点是:传统乡村的农民有自己的生存伦理,相关的社会安排和经济安排是从生存伦理出发而构建的,这些也构成了传统农民的有关社会公正的道德价值观念。书中的主要...  

用户评价

评分

Scott太懂农民弟兄了(其实他自己就是个农民)!道义经济确实比主流的效益最大化经济学更符合小农经济的情况。道义经济的最大前提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生存成了问题,降低风险比最大化利益优先,由此产生了村民互助、地主福利以及公用地这些低效但却能降低风险的制度。张五常成名的佃农分成制分析其实也可以用这个框架解释。以现代观点看荒唐的制度设计其实在小农时代是合理的。殖民地治理破坏了既有的均衡:税收平均来看虽然不高,但由于不考虑实际收成进行定额税收,给了小农更大压力。再加上殖民地卷入全球市场后粮价波动剧烈,造成了小农的生存危机,激发了反抗。此作似乎是Scott第一本专著,已经隐约可以察觉他日后形成的观点。感觉东南亚和中国的传统经济社会形态相似,区别主要在于中国在殖民列强到来前自行发展出了较强的管治能力。

评分

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互惠、统治阶级的减租减息、族人之间的扶持,这些宗法社会的弹性机制或许不仅仅是维系阶级剥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也是基于农民对世界的真实体验(以维持温饱为首要任务)的生存策略。Scott提醒我们在结构性的压迫之下,也应当注意被压迫主体对“压迫”本身的经验性感知。农民对“剥削”的判断看似无理性,缺乏定量的统一标准,但这不妨碍这套价值观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以农民为主体的反殖民斗争乃至共产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发生,与殖民逻辑对宗法伦理的冲击,和农民对公平正义的理解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宗法式“人情味”并非浪漫无害。它保证的是农民的最低生活标准,而非超越阶级的“平等”;而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农民满足于生存,效忠“贤君”,这使农民难以具备清晰的主体意识,表达任何超越农民阶级“本分的诉求。

评分

reciprocity as a moral standard is prevalent in various societies other than agricultural settings, which can help analysing other conflicts

评分

英文不好读,越到后面越甚

评分

reciprocity as a moral standard is prevalent in various societies other than agricultural settings, which can help analysing other conflict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