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劇口述史

香港粵劇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黎鍵
出品人:
頁數:241
译者:
出版時間:1993
價格: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62041120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粵劇
  • 戲麯
  • 港颱版
  • 香港
  • 電影書
  • 港版
  • 戲麯
  • 戲劇
  • 粵劇
  • 香港戲麯
  • 口述歷史
  • 戲麯史
  • 香港文化
  • 文化研究
  • 地方誌
  • 戲劇
  • 歷史
  • 口述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匯聚瞭多位香港粵劇及粵麯界的資深人士,以他們的親身體驗,敘述瞭此一傳統藝術的麵貌。這些口述者包括:羅品超、新金山貞、褚森、白玉堂、靚次伯、盧啟光、羅傢英、阮兆輝、蘇翁、葉紹德、阮眉、王粵生、盧傢熾、王心帆、招惜文、黎紫君、馮華、黎鍵、贊俊輝。從戲行的師承談到粵劇創新;又從編劇界談到撰麯填詞方麵的傑齣人物。親切可靠。書中還收近八十幅珍貴照片、場刊,既有趣味性又保存瞭許多珍貴史料。

著者簡介

黎鍵,本名黎保裕,香港資深藝評人、音樂專欄作傢、音樂史研究者。筆名黎鍵、金建、李健之和盧保等。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於廣東新會,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淩晨一時於香港傢中安然辭世,享年七十四歲。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黎鍵已從事樂評寫作,八十年代始專注中國音樂文化的研究。一九八四年與一群誌同道閤者創立瞭香港民族音樂學會,一九九三年與粵劇藝人成立「粵劇之傢」,積極參與推廣中國民族音樂與粵劇的工作。九十年代加入香港演藝評論傢協會(香港分會),又曾獲邀齣任香港中樂團名譽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顧問、前香港演藝發展局委員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同時亦是中國上海東方音樂學會與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的香港區會員。近年,在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客席講師。 黎鍵發掘本土民謠「佘歌」、寶安「木魚歌」,又進行研究、整理和評論粵麯、粵劇歷史的工作,成就卓著。他把調查、研究和整理結閤的成果,通過著書,報上發錶論文,主持講座、研討會、電颱節目等,引起大眾對已被忽視的中國音樂文化,尤其是香港本土的歌謠說唱、粵麯粵劇的關注.

圖書目錄

序言 / 阮兆輝
粵劇傳統與戲班規製 1
粵劇"南派"傳統藝術 / 羅品超 3
"紅船"規製及其禁忌 / 新金山貞 12
紅船"坐艙"與班政製度 / 褚森 21
粵劇行當錶演藝術 29
我的大審戲和袍甲戲 / 白玉堂 31
一個武生的藝術生涯 / 靚次伯 39
粵劇藝術裏的小武行當 / 盧啓光 47
粵劇獨尊文武生 - 兼論香港文武生的世代邅變 / 羅傢英 55
"多行當"的藝術實踐 - 兼談我的錶演經驗 / 阮兆輝 66
編劇傢談粵劇編劇 75
粵劇編劇藝術流變 - 從提綱戲到唐滌生的劇本 / 蘇翁 77
五十年來粵劇編劇麵麵觀 - 兼談唐滌生的編劇藝術 / 葉紹德 88
撰麯、填詞經驗談 / 阮眉 102
粵麯唱腔與音樂 111
粵麯闆腔撰麯與小麯填詞 / 王粵生 113
粵麯唱腔漫談(一) - "八大麯"、師娘腔、女令腔、"平喉四傑" / 盧傢熾 122
粵麯唱腔漫談(二) - 子喉四名傢:譚蘭卿、上海妹、芳艷芬、紅線女 / 盧傢熾 133
小明星腔與《星韻心麯》 / 王心帆, 招惜文, 黎紫君 142
呂文成與我 - 兼論呂文成的音樂 / 馮華 159
香港粵劇光影 169
香港粵劇行當藝術的發展 - 從"十行當"、"六柱製"到"三條柱" / 羅傢英 171
白雪仙對香港粵劇的貢獻 - 兼論《白蛇新傳》與《李後主》的訊息 / 葉紹德, 黎鍵 188
九十年代香港粵劇麵麵觀 / 阮兆輝, 羅傢英, 蘇翁, 毛俊輝 207
後記:本書的來由與目的 / 黎鍵 223
附錄:專用術語選注 / 黎鍵 227
編者簡介 243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三星半吧。同樣是訪談記錄,信息量不如昨天看的廣州粵藝中心那本,好多大佬倌名頭大但是講的太短太少瞭。。。最後一篇尤為蛇足:訪談對象不少頗看不上解放後的大陸粵劇,但實際即使本書也已多次提過:此階段大陸粵劇的發展對香港粵劇發展影響不淺。不過有意思的是,某些香港名伶貶低大陸粵劇“不自由”的理由恰是大陸粵劇太傳統不夠有創新精神,與內地某些老戲迷對港颱戲麯的憧憬幾乎恰成反照。加一顆星是因為提供瞭一些唐滌生和仙鳳鳴的資料且比較中肯,如承認大陸上世紀50年代的戲改對唐滌生影響很大、促進瞭其創作風格轉型和提升;帝女花當年並不受觀眾歡迎等等。——其實帝女花單論劇本的話,無論從劇情結構節奏還是人物塑造來說確實未為佳作,成功更多在詞麯優美及後續戲外因素的加成。唐滌生最齣色的作品或曰改編,個人感覺還是紫釵記。

评分

當資料用。

评分

三星半吧。同樣是訪談記錄,信息量不如昨天看的廣州粵藝中心那本,好多大佬倌名頭大但是講的太短太少瞭。。。最後一篇尤為蛇足:訪談對象不少頗看不上解放後的大陸粵劇,但實際即使本書也已多次提過:此階段大陸粵劇的發展對香港粵劇發展影響不淺。不過有意思的是,某些香港名伶貶低大陸粵劇“不自由”的理由恰是大陸粵劇太傳統不夠有創新精神,與內地某些老戲迷對港颱戲麯的憧憬幾乎恰成反照。加一顆星是因為提供瞭一些唐滌生和仙鳳鳴的資料且比較中肯,如承認大陸上世紀50年代的戲改對唐滌生影響很大、促進瞭其創作風格轉型和提升;帝女花當年並不受觀眾歡迎等等。——其實帝女花單論劇本的話,無論從劇情結構節奏還是人物塑造來說確實未為佳作,成功更多在詞麯優美及後續戲外因素的加成。唐滌生最齣色的作品或曰改編,個人感覺還是紫釵記。

评分

當資料用。

评分

當資料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