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劇口述史

香港粵劇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黎鍵
出品人:
页数:241
译者:
出版时间:1993
价格: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62041120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粤剧
  • 戏曲
  • 港台版
  • 香港
  • 电影书
  • 港版
  • 戲曲
  • 戏剧
  • 粵劇
  • 香港戲曲
  • 口述歷史
  • 戲曲史
  • 香港文化
  • 文化研究
  • 地方志
  • 戲劇
  • 歷史
  • 口述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匯聚了多位香港粵劇及粵曲界的資深人士,以他們的親身體驗,敘述了此一傳統藝術的面貌。這些口述者包括:羅品超、新金山貞、褚森、白玉堂、靚次伯、盧啟光、羅家英、阮兆輝、蘇翁、葉紹德、阮眉、王粵生、盧家熾、王心帆、招惜文、黎紫君、馮華、黎鍵、贊俊輝。從戲行的師承談到粵劇創新;又從編劇界談到撰曲填詞方面的傑出人物。親切可靠。書中還收近八十幅珍貴照片、場刊,既有趣味性又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

作者简介

黎鍵,本名黎保裕,香港資深藝評人、音樂專欄作家、音樂史研究者。筆名黎鍵、金建、李健之和盧保等。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於廣東新會,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凌晨一時於香港家中安然辭世,享年七十四歲。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黎鍵已從事樂評寫作,八十年代始專注中國音樂文化的研究。一九八四年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創立了香港民族音樂學會,一九九三年與粵劇藝人成立「粵劇之家」,積極參與推廣中國民族音樂與粵劇的工作。九十年代加入香港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又曾獲邀出任香港中樂團名譽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顧問、前香港演藝發展局委員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同時亦是中國上海東方音樂學會與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的香港區會員。近年,在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客席講師。 黎鍵發掘本土民謠「畲歌」、寶安「木魚歌」,又進行研究、整理和評論粵曲、粵劇歷史的工作,成就卓著。他把調查、研究和整理結合的成果,通過著書,報上發表論文,主持講座、研討會、電台節目等,引起大眾對已被忽視的中國音樂文化,尤其是香港本土的歌謠說唱、粵曲粵劇的關注.

目录信息

序言 / 阮兆輝
粤劇傳統與戲班規制 1
粤劇"南派"傳統藝術 / 羅品超 3
"紅船"規制及其禁忌 / 新金山貞 12
紅船"坐艙"與班政制度 / 褚森 21
粤劇行當表演藝術 29
我的大審戲和袍甲戲 / 白玉堂 31
一個武生的藝術生涯 / 靚次伯 39
粤劇藝術裏的小武行當 / 盧啓光 47
粤劇獨尊文武生 - 兼論香港文武生的世代邅變 / 羅家英 55
"多行當"的藝術實踐 - 兼談我的表演經驗 / 阮兆輝 66
編劇家談粤劇編劇 75
粤劇編劇藝術流變 - 從提綱戲到唐滌生的劇本 / 蘇翁 77
五十年來粤劇編劇面面觀 - 兼談唐滌生的編劇藝術 / 葉紹德 88
撰曲、填詞經驗談 / 阮眉 102
粤曲唱腔與音樂 111
粤曲板腔撰曲與小曲填詞 / 王粤生 113
粤曲唱腔漫談(一) - "八大曲"、師娘腔、女令腔、"平喉四傑" / 盧家熾 122
粤曲唱腔漫談(二) - 子喉四名家:譚蘭卿、上海妹、芳艷芬、紅線女 / 盧家熾 133
小明星腔與《星韻心曲》 / 王心帆, 招惜文, 黎紫君 142
呂文成與我 - 兼論呂文成的音樂 / 馮華 159
香港粤劇光影 169
香港粤劇行當藝術的發展 - 從"十行當"、"六柱制"到"三條柱" / 羅家英 171
白雪仙對香港粤劇的貢獻 - 兼論《白蛇新傳》與《李後主》的訊息 / 葉紹德, 黎鍵 188
九十年代香港粤劇面面觀 / 阮兆輝, 羅家英, 蘇翁, 毛俊輝 207
後記:本書的來由與目的 / 黎鍵 223
附錄:專用術語選注 / 黎鍵 227
編者簡介 24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三星半吧。同样是访谈记录,信息量不如昨天看的广州粤艺中心那本,好多大佬倌名头大但是讲的太短太少了。。。最后一篇尤为蛇足:访谈对象不少颇看不上解放后的大陆粤剧,但实际即使本书也已多次提过:此阶段大陆粤剧的发展对香港粤剧发展影响不浅。不过有意思的是,某些香港名伶贬低大陆粤剧“不自由”的理由恰是大陆粤剧太传统不够有创新精神,与内地某些老戏迷对港台戏曲的憧憬几乎恰成反照。加一颗星是因为提供了一些唐涤生和仙凤鸣的资料且比较中肯,如承认大陆上世纪50年代的戏改对唐涤生影响很大、促进了其创作风格转型和提升;帝女花当年并不受观众欢迎等等。——其实帝女花单论剧本的话,无论从剧情结构节奏还是人物塑造来说确实未为佳作,成功更多在词曲优美及后续戏外因素的加成。唐涤生最出色的作品或曰改编,个人感觉还是紫钗记。

评分

当资料用。

评分

三星半吧。同样是访谈记录,信息量不如昨天看的广州粤艺中心那本,好多大佬倌名头大但是讲的太短太少了。。。最后一篇尤为蛇足:访谈对象不少颇看不上解放后的大陆粤剧,但实际即使本书也已多次提过:此阶段大陆粤剧的发展对香港粤剧发展影响不浅。不过有意思的是,某些香港名伶贬低大陆粤剧“不自由”的理由恰是大陆粤剧太传统不够有创新精神,与内地某些老戏迷对港台戏曲的憧憬几乎恰成反照。加一颗星是因为提供了一些唐涤生和仙凤鸣的资料且比较中肯,如承认大陆上世纪50年代的戏改对唐涤生影响很大、促进了其创作风格转型和提升;帝女花当年并不受观众欢迎等等。——其实帝女花单论剧本的话,无论从剧情结构节奏还是人物塑造来说确实未为佳作,成功更多在词曲优美及后续戏外因素的加成。唐涤生最出色的作品或曰改编,个人感觉还是紫钗记。

评分

当资料用。

评分

当资料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