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综合研究的大趋势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中国哲学史学科引入与接受“日丹诺夫模式”始末考
今日美国汉学研究概况
人、社会与文化——美国人类学家的新理论简述
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兼评所谓“民本的极限”
科举考试制度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大众化
不必过分拔高儒家思想的治民功效——从汉代循吏在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兼说
流行于唐宋时期的道教文献中的民本思想
略论《傅子》对秦朝暴政的认识
华夷之辨与儒佛之间
大一统与辨华夷——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内在原因
试论中古世家大族的华夷观——以清河崔氏为中心
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元初汉文人仕蒙
“夏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智圆和契嵩:推动佛教“援儒入释”潮流
儒学:宗教与世俗的二重性
论胡礼垣的宗教哲学思想
司马光与佛教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
再论宋明理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之影响
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
“道统”之辩:再论“朱陈之辩”——答方如金、姜鹏两先生
“朱陆异同”说论略
理想与现实之间——宋代士大夫政治角色的凸显与现实困顿及精神转移
中唐以来儒学重大转换下邵雍视野中的孔子
南宋时期书院与理学结合的内在原因探析
薛季宣与南宋早期的政治文化
杨简“心”范畴的思维建构探析
心性与事功之间:唐甄“悦入”之道研究
再论濮议:从思想史的视角看
评牟宗三先生论王学——推演王学的本体与工夫
叩问生命:现代新儒家的佛学因缘
内圣修补新外王——对现代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省思
历史与现实——中国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儒家精神及其现代进路
张岱年和“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
胡三省宋史观探微
清乾隆初叶诏开三礼馆的历史意蕴
唐君毅先生的史学价值判断论
论中晚唐时期“直言极谏科”制举考试的政治意义——兼论中古社会士大夫的为臣理念
唐宋以来的教育、科举与文言超稳定结构的形成
后唐的文献典籍收藏、整理及其贡献
道德主义历史难题的求解——唐宋之际道学讲求若干“问题”的思考
明正德、嘉靖时期文道观念之演变
刁包思想初探
中国古代紫色观念的变迁
因明未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探析
谶纬研究的现况与展望
王守仁与术数
胡煦纳甲说的内容、意义及其学术转向
论传统宗族的权威
调控成本博弈中的明清诉讼与无讼
论中国古代伦理共有制经济
“世界秩序观”的趋势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
曾国藩的士大夫之学与其开展的内在逻辑
略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国家观念的构成与演变
解放前夕“南下”知识分子述记与浅析——以何廉、齐如山、钱穆等人为观察对象
作为基督徒与儒者双重身份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有关胡适与韦莲司恋情的档案资料
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为万世开太平”
冯友兰先生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训、校歌、进行曲、碑文
跨学科研究思想与社会的新尝试——“中唐以来思想文化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南开大学国际多元文化综合研究论坛纪要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