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笔名驭聪、秋心,福建闽侯人。
他的一生艳若昙花,却也如昙花稍纵即逝。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1932年,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大学期间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写作。散文代表作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
翻译书目:《近代论坛》(英)狄更生、《英语诗歌选》、《草原上》(苏)高尔基、《摩尔·弗兰德斯》(英)笛福、《红花》(俄)伽尔逊、《吉姆爷》(波兰)康拉德。
在众多的现代作家中,“梁遇春”三个字因蕴集了短暂、绚丽的一生而为众人不断提及。
《春醪集》和《泪与笑》是梁遇春26位短暂年华的结集。《春醪集》中“偷饮春醪”的豪情,与《泪与笑》中费尽心机而得的“空心的笑”,恰如少年激情与现实无奈的碰撞,也是梁遇春绚丽一生中的几许黯然。
上大学时,有个另类且才华出众的教授,教我们现当代文学。此君有一特点,讲课时眼睛时时看向窗外。其理论为,窗外的景色日日不同,即使在同样教室,一讲三十年,依然不会厌。被问到人生的最快乐的事,他如是答:“读书、喝酒、男欢女爱,至于第四样,容我想一想。”这一想...
评分最近看这书。可惜封面把梁遇春的名字印错了(后面的年龄亦算错),简直是不可饶恕的,对一本书来说。还加了拙劣的广告词“五四以来最美的散文”。没别的研究,没百度,没谷歌,没有太多的价值评估。只翻了不到10页就触动颇深。为何? 封页内侧介绍:梁遇春(1906-1932)……在...
评分死是一堆灰,生是一团火。 1928年,徐志摩拿着一根香烟向一位朋友取火,说:“Kissing the fire”(吻火),1931年,他就在半空中对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璀璨短暂,惊鸿一瞥。 人们却没有瞥见同时代的另一位吻火者——梁遇春。 梁遇春与徐志摩是真正心有灵犀的,...
评分一切都是如此自然,那个燥热的下午,我拎着晚上的食材走近那家新开的书屋,这两天心里郁郁的,想买本什么让自己安静一下,想了一下,散文好了。 这本书并不起眼,放在书架最上一格,我这个大傻个儿都要稍微踮点脚后跟儿才能够到,看来青睐它人并不是那么多。 绿色的封面,极...
评分很奇怪没有人对这本书做出什么评论,影印版本,封面图片,版权页,新版复印书与上海书店版的优劣……可以说的很多。比如梁遇春的言语行走。我也很奇怪穆时英都有全集了,而梁遇春没有。
可读性强,但年代遥远,没共鸣。梁遇春是个奇才,死的时候才26.
评分殒落在民国夜幕中的闪瞬流星……
评分规矩的先生们坐在小桌边无精打采地喝无聊的咖啡/在书架上看到,也只有不能免俗地叹,遇见梁遇春
评分文中有些观点我有找到共鸣,比如“真真对于人类理智力的薄弱有同情的人是自己也加入跟着人们胡闹,大家一起乱来,对人们自然会有无限同情。”还有“我听说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只有对于生活有极强烈的胃口的人才会坠涕泣血,滴滴的眼泪都是人生的甘露。若使生活不是可留恋的,值得我们一顾的,我们也用不着这么哀悼生活的失败了。所以在悲哀时候,我们暗暗地是赞美生活。”他用一种达观地态度既诉述了要切切地把握年少一鼓作气折腾的能力,也要将受过伤害的悲哀化成一种得着。这样大喜大悲的人生才是真有趣味的。断断续续花了大概两个礼拜的琐碎时间才读完。不长,但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像有些散文就是一股神气散缓地劲儿卖弄才情,他的观点不奉承权威,中中肯肯,平白却不失生动。
评分可读性强,但年代遥远,没共鸣。梁遇春是个奇才,死的时候才2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