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猶太女孩安妮十三歲到十五歲的真實紀錄。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執政後,大肆屠殺猶太人。安妮一家在父親朋友的協助下遷居荷蘭,沒想德國又攻打荷蘭,這本日記正是安妮在密閉的閣樓避難時寫的,它忠實的記錄了一個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寫照,只不幸最後她仍難逃被殺的厄運。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安妮对自己的感受对身边的人的感受以及对她生活的感受就像我一样,时而觉得生活充满着快乐与希望,时而又觉得苦闷不已仿佛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年轻的孩子的想要过她美好生活的时候。 我觉得她告诉我了很多怎么去面对自己...
评分 评分看完安妮日记了。开始只是觉得这日记写的很是真实,呵呵,就像每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女孩日记,最多只是因为发生在一段特别的日子里罢了。 一样的自私自大,一样的会对爱情憧憬或被异性吸引,一样的觉得自己那么特别,时不时的自怨自艾故作沧桑一下。但是,突然的,日记结束...
评分我不知道你至今看过最你最觉得伤感的是什么样的文字?是如琼瑶阿姨一般的苦情戏,几个故事的主人公不乱男女会为点滴琐碎歇斯底里的痛哭宣泄感伤;还是如某些网络文学一般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段段黑暗到令人发指的桥段;我不曾仔细品读过这些文字,相较之下,我更钟爱的是...
评分一直在读《安妮日记》。 《妙手仁心》里的Paul说过: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完结尾,要不然心里会觉得有一件事没做完。Annie(多么巧,也叫安妮)说:只喜欢读开头,怕结尾不是自己喜欢的。 我读书是一定要读到结尾的,要不然真像Paul说的那样,觉得有一件事情没做完。 但是,这本书...
國中讀的,對於集中營和毒氣室的部分印象非常深刻,導致後來去看展覽時,看到模仿毒氣室的空間和集中營大門時,差點當場哭出來。(還好旁邊人很多,哭不出來) 不過也感到慚愧,和安妮一起展覽的還有日治時期的慰安婦,明明同樣是人權議題,明明是發生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事情,我卻對遠在德國的集中營更有感觸。
评分小时候的精神伙伴 她们互相摸胸部那一段 感觉很变态 太开放无法接受... 哈哈
评分國小讀物
评分國中讀的,對於集中營和毒氣室的部分印象非常深刻,導致後來去看展覽時,看到模仿毒氣室的空間和集中營大門時,差點當場哭出來。(還好旁邊人很多,哭不出來) 不過也感到慚愧,和安妮一起展覽的還有日治時期的慰安婦,明明同樣是人權議題,明明是發生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事情,我卻對遠在德國的集中營更有感觸。
评分國中讀的,對於集中營和毒氣室的部分印象非常深刻,導致後來去看展覽時,看到模仿毒氣室的空間和集中營大門時,差點當場哭出來。(還好旁邊人很多,哭不出來) 不過也感到慚愧,和安妮一起展覽的還有日治時期的慰安婦,明明同樣是人權議題,明明是發生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事情,我卻對遠在德國的集中營更有感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