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晚清社会
太平天国战争与晚清人口
关于上海外滩公园的历史记忆
晚清政府对民间秘密宗教的治理——以末后一着教案为例
太平天国时期国家、地方与会党的关系——以天地会起义为例
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
太平天国奠都之初的妇女问题
李提摩太在“丁戊奇荒”时期的赈灾活动及其影响散论
地方社会与国家的跨地方互补——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晚清义赈的新发展
殖民主义影响下的上海公墓变迁
晚清大众传媒的社会导向——以《点石斋画报》中“祥异事件”为对象的分析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清同光年间江宁府城隍庙告示碑考释——兼论城隍庙的教化功能
官、民、洋三元互动格局中的商会与中美工约
交涉及抵制美货运动
清末新式学务团体和教育界的形成:以江苏省为中心
晚清政局
再谈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为金田起义155周年而作
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
时人日记中的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之死
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
晚清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
立宪派、地方督抚与清廷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国会请愿与责任内阁制问题的探讨
立宪运动及立宪派与民初议会制的建立
北洋集团对清室军权的侵夺及对清末政局的影响
刘丽川上太平天国天王奏折考
吴棠在清淮
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再考察
晚清制度
历代“政府”考
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论纲
清末督抚衙门的改幕为职
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
试论晚清漕运官制变革
“常”与“变”:光绪前期清理州县积亏及制度因革
晚清外国传教士的中国法律观
乔治•托马斯·斯当东眼中的《大清律例》
晚清经济
洋务运动时期中外贸易状况变化的几个问题
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改制
张之洞与沪宁铁路
对抗与妥协间的游移——探析晚清铁路商办历程中的官商关系
甲午战争之前官方对待民办实业态度的再认识
晚清同光年间松江的土地买卖交易形式变化——上海市档案馆藏松江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研究之一
晚清思想文化
南洋归来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以辜鸿铭、李登辉和伍连德为例
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
道光朝经世实学的复兴与黄河文化的流变
近代中国启蒙者的悲剧——以湖南时务学堂为中心的探讨
晚清史学的发展与变革
论张穆《蒙古游牧记》的史学价值
有限自由 服从法律——清末两位有识之士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之认识
王韬、容闳的个人经历与近代西学东渐中知识分子的境遇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