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政治哲学

信仰与政治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施特劳斯
出品人:
页数:485
译者:谢华育
出版时间:2014-4-1
价格:3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1751183
丛书系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施特劳斯
  • 沃格林
  • 哲学
  • 经典与解释
  • 政治学
  • 思想史
  • 列奥·施特劳斯
  • 信仰
  • 政治哲学
  • 哲学思想
  • 宗教与社会
  • 价值观念
  • 权力与正义
  • 道德伦理
  • 思想史
  • 现代政治
  • 意识形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ISBN:9787561751183,作者:恩伯莱(P.Emberley),寇普(B.Cooper) 编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中译本前言
英译本前言
第一编 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1934—1964年)
1.沃格林致施特劳斯(伦敦,1934年10月2日)
2.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2年1月19日)
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2年11月24日)
4.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2年12月9日)
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2年12月20日)
6.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3年2月13日)
7.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3年2月20日)
附《上帝的子民》提纲
8.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3年2月25日)
9.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3年5月9日)
1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3年9月26日)
附沃格林致许茨的信:评胡塞尔
1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1943年10月11日)
1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4年6月7日)
1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5年4月21日)
14.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6年10月16日)
1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7年11月11日)
16.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8年3月18日)
17.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8年5月27日)
附施特劳斯对沃格林的(科学主义的起源>的评论
18.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8年6月12日)
19.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8年10月11日)
2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9年1月14日:
附沃格林评施特劳斯的《论僭政》及施特劳斯的回应
2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9年1月21日)
2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9年3月12日)
2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49年3月17日)
24.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9年3月22日)
2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49年4月15日)
26.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49年12月17日)
27.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0年1月2日)
28.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3月14日)
29.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4月10日)
3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0年4月18日)
3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8月8日)
第二编 论文选
施特劳斯 耶路撒冷和雅典:一些初步的思考(何子建译)
沃格林 福音与文化
沃格林 不朽:体验与符号
施特劳斯 神学和哲学的相互影响(林国荣译)
第三编 评论
怀泽 作为探寻和回答的理性和启示:比较沃格林和施特劳斯
伽达默尔 批判声中的哲学思考:施特劳斯和沃格林论沟通和科学
罗森 政治学或是超越?回应历史主义
奥尔蒂泽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在神学上的矛盾(何子建译)
富勒 哲学、信仰和进步的问题
桑多茨 中世纪的理性主义还是神秘主义哲学?对施特劳斯和沃格林通信的思考
潘格尔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眼中的柏拉图政治哲学
沃尔什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思想中理性与启示的紧张关系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争论容易被概括为信仰与哲学的争论,一旦这么概括就包含了更多的问题。其中的复杂性施特劳斯有着公正的概括,施特劳斯指出一旦以哲学判断启示,或以信仰判断哲学,荒谬性就将显现,而这正是现代性带来的问题。 施特劳斯是犹太教徒,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没...

评分

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争论容易被概括为信仰与哲学的争论,一旦这么概括就包含了更多的问题。其中的复杂性施特劳斯有着公正的概括,施特劳斯指出一旦以哲学判断启示,或以信仰判断哲学,荒谬性就将显现,而这正是现代性带来的问题。 施特劳斯是犹太教徒,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没...

评分

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争论容易被概括为信仰与哲学的争论,一旦这么概括就包含了更多的问题。其中的复杂性施特劳斯有着公正的概括,施特劳斯指出一旦以哲学判断启示,或以信仰判断哲学,荒谬性就将显现,而这正是现代性带来的问题。 施特劳斯是犹太教徒,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没...

评分

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争论容易被概括为信仰与哲学的争论,一旦这么概括就包含了更多的问题。其中的复杂性施特劳斯有着公正的概括,施特劳斯指出一旦以哲学判断启示,或以信仰判断哲学,荒谬性就将显现,而这正是现代性带来的问题。 施特劳斯是犹太教徒,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没...

评分

哲人之间的通信之所以能受到后人的重视,也许不仅仅是想从中感受到哲人浩淼深邃的历史沧桑,更多是我们能从那些已经发黄的信笺中一窥哲人思想的堂奥,以及面对歧义纷争之时渴望从那些浅白直率的言辞中获取更直观清晰的观点。对我来说,读去年出版的《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施特...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信部分整体来看客套话多过互相学习。施特劳斯大概是在读过沃格林前三卷的“秩序与历史”之后渐渐减少直到结束通信,可能分歧的关键在于在何种距离上保持哲学与神学之间的联系(本源体验是否是理智与启示的共同基础,施特劳斯对此不置可否,沃格林则受詹姆斯影响至深)。桑多兹的评论提供了非常多的耐人寻味的细节。两人的诸多争执我还没有搞懂,因为他们对很多基本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仅仅读中译本会加剧这种混乱。另外本书作为“施特劳斯集”的一种,错字漏字多得有点不像话。

评分

一、 问题—立场 施特劳斯与沃格林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们是学者、犹太人、被驱逐者、现代性的诊断者..这些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在相同的领域进行探索,同样关心西方学界最高层次的问题。他们的探讨也许是独立于学界通常的立场的。从古希腊传统到阿奎那、黑格尔、胡塞尔,他们有着相似又不同的看法,甚至无需仔细梳理就能明白问题的旨归:谁是起点? 犹太人的身份总是那么特殊,人们总是惊叹二十世纪犹太学者的辉煌。他们共同经历了纳粹德国,经历过大屠杀与逃亡。他们的反思比世界上其他的学者更为纯粹,也更为深刻。二十世纪的灾难不同以往,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解释都有着些许荒诞。自从理性从基督教那里重新获得自主与地位,其权威呈现不可阻挡之势。原先的基督教作为对希腊化世界深重现世体验的补救获得了广泛的接受,罗马帝国的扩张更

评分

再读,沃格林的部分更明白了些

评分

再读,沃格林的部分更明白了些

评分

片断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