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我天地》里,比利·艾略特的工人父亲坚持认为男孩子应该学拳击,而不是跳芭蕾;《光猪六壮士》里,下岗的工人们告别钢筋水泥,在聚光灯下跳起脱衣舞却收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
啤酒、烟草、男性气概的业余爱好、幽默但粗野的对话.....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英国工人掠影。
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的保罗·威利斯教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弟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就是《学做工》一书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内容。
2013年3月,《学做工》这本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终于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威利斯先生也将首次和中国的读者见面。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向我们解释了工人积极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 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中文本还收录了作者于2000年所做的访谈,以及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序言,有助于读者从一个比较历史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和失业问题。
曾任英国基尔大学管理学院社会/文化民族志教授,现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是《民族志》期刊创始人兼高级编辑。1977年出版《学做工》,奠定了他在民族志、教育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突破性”人物的历史地位;1978年出版在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博士论文《世俗文化》;1990年出版《大众文化》;2000年出版《民族志的想象力》,讨论如何用民族志如实展现“活生生的日常文化”。
看完全书,精彩的“文化民族志”。作者否定了结构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只是自上而下的产物,也否认了完全的文化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化的自在自为性,像葛兰西转向,肯定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合理性,同时也肯定了文化本身对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 Part1 ——关于文化的观点 Part2 ...
评分 评分古代中国人总将读书看作个人仕途以及家族延续的不二法门,《白鹿原》中“耕读传家”的匾额正是这一传统的典型象征。可是,文革时期的“白卷英雄”却开创了另一种传统——“读书无用论”。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下,“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为着“读书有用没用”较上...
评分时代周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陆婷 发自上海(出处: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03-28/129312.html) 姗姗来迟35年的民族志经典《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以下简称《学做工》),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本由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保罗•...
评分**********无论如何底层百姓困在自己的愚昧之中,总是不好的 **********这本书提了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底层子弟的自甘堕落,自我封闭,甘于非文凭化,甘于干无意义的底层工作,资本主义世界如何运作。 这个问题有问题,太意识形态化了。 中国1899年基本全是愚昧贫穷老百姓,但199...
最有趣的东西全在封面了T T至少我觉得光用民族志的方式来回答“工人阶级为何子承父业”这个问题是不足的
评分有趣但漏洞百出
评分虽然从小生长在工人阶级家庭,但是却并没有意识到威利斯提出的这种反学校文化的问题,这种文化在我们的子校中是由附近农民的孩子来扮演的。工人阶级的孩子则基本上属于书中的“书呆子”。
评分虽然从小生长在工人阶级家庭,但是却并没有意识到威利斯提出的这种反学校文化的问题,这种文化在我们的子校中是由附近农民的孩子来扮演的。工人阶级的孩子则基本上属于书中的“书呆子”。
评分西方社会反智主义与我国重教传统截然相反,所以才导致双方追求不一致吧,一边是奇淫技巧,一边是圣人君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