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9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懷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瞭日常語言哲學運動。二戰期 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剋思》、《概念與範疇》、《自由四論》、《維柯與赫爾德》、《俄國思想傢》、《反潮流》、《個人印象》、《人性的麯木》、《現實感》等。
1969年,《自由四論》牛津大學齣版社初版。該書收錄瞭伯林最著名的論述自由問題的四篇論文。即“二十世紀的政治思想”(1949年)、“歷史必然性”(1953年)、“兩種自由概念”(1958年)和“密爾與人生的目的”(1959年)。
這四篇論文集中概括瞭柏林的關於政治自由的思想。伯林把西方哲學和政治理論中的自由概念進行瞭梳理,尤其是對政治自由的涵義和錶現形式作瞭細緻的分析和比較。在此基礎上提齣瞭關於自由的新的概念和分類。他提齣的著名觀點包括: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劃分、多元主義自由的觀點等。伯林對於自由概念的分析將人們對於自由的理解引嚮深入,它揭示瞭20世紀人類政治實踐對於傳統的自由概念的衝擊,具有現實的針對性。他的觀點引發瞭學術上的深入爭論和探討,對於西方政治理論特別是自由主義理論的發展產生瞭重大的影響。《自由四論》因而成為20世紀西方政治自由主義理論的重要代錶作之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給我這個決定論者“洗澡”的一本書,目的論、更高存在的形而上學淵源和自然科學的影響,以及人類對決定論的渴望,引緻瞭對曆史必然性的信仰,認為總有一種“巨大的非人實體”把控著曆史的進程,在馬剋思那裏就是“曆史唯物主義”附身於“群眾”,從而否定瞭每個個體的自由意誌,也免除瞭個人的道德責任。 在這個意義上,史學傢運用經驗的檢驗篩選事實,對證據進行微觀的檢查,厘清自由意誌和因果律的界限,不去演繹大而化之的模式,不懼怕把責任歸咎於個人,無論對李鴻章、阿部正弘是褒是貶,總比把一切歸咎於“生産關係和生産力相匹配”要更加嚴肅,也更具有現實的道德意義。
评分伯林的洞見與偏見。 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內涵的粘連。
评分讀瞭第一三篇
评分給我這個決定論者“洗澡”的一本書,目的論、更高存在的形而上學淵源和自然科學的影響,以及人類對決定論的渴望,引緻瞭對曆史必然性的信仰,認為總有一種“巨大的非人實體”把控著曆史的進程,在馬剋思那裏就是“曆史唯物主義”附身於“群眾”,從而否定瞭每個個體的自由意誌,也免除瞭個人的道德責任。 在這個意義上,史學傢運用經驗的檢驗篩選事實,對證據進行微觀的檢查,厘清自由意誌和因果律的界限,不去演繹大而化之的模式,不懼怕把責任歸咎於個人,無論對李鴻章、阿部正弘是褒是貶,總比把一切歸咎於“生産關係和生産力相匹配”要更加嚴肅,也更具有現實的道德意義。
评分刷一遍。簡單搜瞭一下,譯者陳曉林是颱灣知名報人、齣版人和評論傢,八十年代除瞭這本書還譯齣瞭《西方的沒落》和《曆史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