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尚在生命途中却要面对死亡”,女作家狄迪恩抒写丈夫去世,爱女重病一年间的所见、所感、所想、所思。备极哀怨。四十看共同生活的片断回忆,细腻而满怀温情:哀悼的同时还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思考,关于死亡、疾病,关于幸与不幸,关于婚姻、孩子和记忆,关于悲伤,以及生命本身。而一切的背后,是一颗因挚爱而破碎的心。
此书一经出版就被评论家誉为“悼亡文学的经典之作”,获得200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评论界称赞它为美国版的《我们仨》。
琼.狄迪恩(Joan Didion,1934-)
美国女作家,个性独立,20世纪60年代步入文坛,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地位显赫。她在小说、杂文及剧本写作上都卓有建树,被评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英文杂文家”。小说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被《时代》杂志评为“英语世界百家小说”,与纳博科夫、索尔.贝娄等人的作品交相辉映。由其担任编剧的电影还曾获得戛纳电影奖,奥斯卡奖,金球奖和格莱美奖等奖项。
狄迪恩与同为著名作家的丈夫约翰.邓恩伉俪情深,他们不仅是生命爱侣、工作伙伴,更是思想与心灵上的知已。2003年圣诞节前夕,邓恩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文/梁文道 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部史诗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非常的动人,它说“既然你已经死了,于是我将披上(湿皮),在旷野中流浪”。那么由此可见,大概是有文学开始,人类就开始用文学去做哀悼的作用,因此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种传统...
评分文/梁文道 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部史诗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非常的动人,它说“既然你已经死了,于是我将披上(湿皮),在旷野中流浪”。那么由此可见,大概是有文学开始,人类就开始用文学去做哀悼的作用,因此文学史上有这么一种传统...
评分我们常常讨论的死亡,往往是别人的死亡,而自己的时间、生命却从别人的死亡中断裂开来。那些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人,把你的生活分割成了拥有他或者失去他两部分,你清晰的记得这个时间断点前后每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并赋予它独有的意义,但没有人可以轻易接受那个事实。那些微...
评分当初买下它,也是因为看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书评介绍。本书开头的那段文字,打动了我:“生活改变很快。生活瞬间改变。你坐下来吃饭,而你熟知的生活结束了。” 作者是位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就在她的女儿因流感病情加剧而住院后五天,丈夫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意外身亡。而...
评分先前有“间隔年”,现有美国作家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奇想之年》是琼•狄迪恩为了纪念逝世的爱人而写的一本回忆录,扉页写着献给约翰和金塔纳。 约翰是她共同生活40年的丈夫,于2003年12月30日晚上不幸死于突发性冠心病,一瞬间,琼•狄迪恩说:“就没了”。 2...
为什么要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
评分深深感动
评分“在我們家的人看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既不受人打擾,也不打擾他人。”喜歡Joan Didion的一定得看原版…
评分并不Magical,“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书中写道。 与钱杨一家如此相似。 “我将献给你/一个夜晚的回忆和叹息”--《露丝·艾尔默》 作者说:“一个夜晚,不够”
评分打动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