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是荷兰籍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部个人日记,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外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她的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这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自己根据一些资料整理的 版本A:这是日记的原始版本,安妮一共用了四本日记本。第一本是父亲送给她作为13岁生日礼物的红色花格子封面的日记本。第二本由克莱门先生买给安妮,记下了1943年的大部分日记,不过这本已经丢失。第三本和第四本保存了下来,其中第三本有着黑色的封皮...
评分Annelies Marie Frank Born 12 June 1929 Died Early March 1945 (aged 15) 这一切来的那么的突然。。。 虽然已事隔68年,对当时的一切都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当一个个曾经鲜活真实的生命突然之间在脑海中消失时;当从一个独立、乐观、聪明...
评分一直在读《安妮日记》。 《妙手仁心》里的Paul说过: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完结尾,要不然心里会觉得有一件事没做完。Annie(多么巧,也叫安妮)说:只喜欢读开头,怕结尾不是自己喜欢的。 我读书是一定要读到结尾的,要不然真像Paul说的那样,觉得有一件事情没做完。 但是,这本书...
评分接触安妮日记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时正在看一部电影the fault in our star,其中,有一段秘密小屋的场景,照片上的小女孩笑得很美,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妮。 其实,对于战争,我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和黑白的影像资料上。再近点,就是爷爷奶奶口中日...
评分上小学的时候这个系列的书最爱这本,夜里等妈妈下班回家的时候看完了,心里特难受,抱着妈妈一顿撒娇。
评分真的是小时候读过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啊。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那个时候书源少于是同一本书读了很多遍
评分小学初读《安妮日记》,是因为窥探其他女孩子的日记的一种好奇。看过才发现,这是一段苦中作乐的陈旧往事,是相隔近百年时光仍会隐痛的旧伤,是从水晶之夜开始至今从未消弭的种族歧视,是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在黑暗中的喃喃。 初中时再读,觉得文学的力量从未如此淋漓尽致地在一个小女孩的笔下展现。
评分小学初读《安妮日记》,是因为窥探其他女孩子的日记的一种好奇。看过才发现,这是一段苦中作乐的陈旧往事,是相隔近百年时光仍会隐痛的旧伤,是从水晶之夜开始至今从未消弭的种族歧视,是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在黑暗中的喃喃。 初中时再读,觉得文学的力量从未如此淋漓尽致地在一个小女孩的笔下展现。
评分儿时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