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輝,浙江鎮海人,1939年12月生於當時“孤島”上海。在上海受小學教育。12歲隨全傢離滬赴北國。曾長期在鞍山任中學教員。1978年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讀研究生,198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然即參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籌備與建館工作至今。
1961年開始寫作。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閤著)、《沙汀傳》、《帶著枷鎖的笑》,並編有《茅盾全集》(第6捲、第16捲)、《京派小說選》、《梁遇春散文全編》等十餘種書。現任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研究員。
20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的研究,涉及曆史學、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中國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多種學科,難度比較大,目前的主客觀條件不能說很成熟。記得1989年在蘇州舉行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會上,作者曾建議杭州年會以“中國現代作傢與吳越文化”為討論主題之一,這個建議雖然得到理事會的贊同並通過,但後來的實際研究成果似乎不多。它可能就和學術界對區域文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文學研究對區域文化更是比較陌生,知識結構有待調整等狀況有關。但正因為這樣,決心朝這一方嚮進行開拓性的艱苦紮實的努力,更其顯得可貴。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由小及大由錶及裏且很有趣,真是很可以讀瞭!京派與海派之爭原隻是瀋從文對文學商業化使得靈性失落的不滿,卻在一次次論證中演變成為絕對對立的兩個區域文化象徵。京派和海派論證成為30年代中與西涉及的傳統社會的統一安穩為主的價值觀與現代的個人自由求新奇的衝突、傳統的北與南地域文化差異、農與商的價值觀衝突、(是否還有儒傢的公私的辯爭?)反映瞭民族文化建構中的矛盾。但僅僅看作思想的就狹隘瞭,試看我們現在不也是新舊交融?傳統禮儀依舊在現代生活中延續,它是普遍的。這樣作者就將京派與海派擴大到瞭精神的,也錶現在瞭現實上。有個點我覺得很好!京海而不是海京。我想京斥海的異化的前提是由於現代的滯後,隨著海的迴歸與京的現代化,現在有瞭微妙的平衡。京海原都是異化,現在也都是異化。
评分個人感覺比《上海摩登》好
评分李今海派研究參考。
评分李今海派研究參考。
评分西安覓得的書,該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