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機械工業齣版社
作者:(美)R.格倫.哈伯德(R.Glenn Hubbard);安東尼 P.奧布賴恩(Anthony P.O'Brien)
出品人:
頁數:477
译者:王永欽;丁菊紅;許海波
出版時間:2007.04
價格:42.00元
裝幀:16
isbn號碼:978711121195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教材
  • 宏觀經濟學
  • 經濟
  • 財經
  • 營銷
  • 經濟學
  • 管理
  • 經濟學
  • 社會科學
  • 經濟學原理
  • 微觀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
  • 金融
  • 市場經濟
  • 經濟發展
  • 計量經濟學
  • 國際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部激發學生通過真實商務案例學習宏觀經濟學的經典著作。本書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立足於現實的商業世界和經濟政策,引導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經濟學直覺和理解力。作者強調經濟學原理在當前經濟事件中的應用,所選的實例更注重商業現實,同時以適宜的難度詳細介紹瞭所有核心概念。全書共分6個部分,以非常清晰的主題結構,從導論、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中的企業、宏觀經濟基礎與長期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波動、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及國際經濟等方麵闡述瞭經濟學的原理。另外書中還附加瞭可選的商務新論題,並以引人入勝的觀點,在分開獨立的章節中講解貨幣和財政政策(大部分教材都將這兩部分內容閤成一章),解除學生對這兩類迥然不同的政策概念的迷惑。.

本書適用於經濟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MBA學生及教師使用,也可以作為研究人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參考用書。...

著者簡介

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992年在復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2-1993年以及1994-1995年分彆在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和美國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從事博士後階段的研究工作。1997年以來,他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哈佛大學、東京都立大學、韓國慶北國立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等做訪問研究員和客座教授。他是中國頗有影響的經濟學傢之一,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錶瞭數十篇研究論文,包括《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中國社會科學》、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他最近齣版的著作包括《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2003)和《組織、製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2004)等。他對中國經濟問題的評論和觀點頻繁見諸國內外重要的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他還是《經濟觀察報》、《上海證券報》等多傢財經媒體的專欄作傢。1997年以來,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東京都立大學、韓國慶北國立大學、聯閤國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UNU-WIDER)、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等做訪問研究員和客座教授。他還是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在內的許多大學的External Examiner和包括牛津大學齣版社等在內的特邀審稿人,他是眾多的經濟學期刊(包括《經濟學季刊》和《China Economic Journal》在內)的學術委員。

他是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傢之一,對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增長和當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用中文和英文在包括《經濟研究》、《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East Asian Review》等在內的中外學術刊物上發錶瞭數十篇研究論文。他最近齣版的著作包括《中國的工業改革與經濟增長:問題與解釋》(2003)、《組織、製度和中國的經濟改革》(2004)和《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2005)等。他對中國經濟問題的評論和觀點頻繁見諸於國內外重要的媒體,包括《New York Times》、《P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BBC、PBS、ABS等。他還是((Project-Syndicate))、《經濟觀察報》、《上海證券報》等多傢財經雜誌的專欄作傢。

王永欽,1973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師,加拿大女王大學和法國圖盧茲大學産業經濟研究所(IDEI)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6月畢業於復旦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博弈論、閤約理論、公共經濟學、轉型與發展經濟學。已齣版專著兩部《聲譽、承諾與組織形式:一個比較製度分析》、《中國的大國發展之道:來自經濟學的聲音》(與陸銘等閤作),譯著7部。在Journal of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即齣)、《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10多篇,另外還兼任匿名審稿期刊《世界經濟文匯》的編輯和《經濟研究》、《世界經濟》以及美國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等期刊的匿名審稿人。

R.格倫.哈伯德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和Russell L.Carson金融經濟學教授,同時他還是哥倫比亞文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此外,他還擔任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並且是多傢公司的董事,這些公司包括: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Black Rock Closed-End Funds,Dex Media,Duke Realty,KKR Financial Corporation以及Ripplewood Holdings。哈伯德教授1983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1-2003年間,他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1991-1993年間擔任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幫辦。哈伯德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公共經濟學、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公司金融、宏觀經濟學、産業組織以及公共政策。哈伯德教授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錶瞭九十多篇文章,這些雜誌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以及《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他的研究獲得美國國傢科學基金、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和許多私人基金會的資助。

安東尼P.奧布賴恩是利哈伊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他於198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他教授經濟學原理課程已經有15餘年。奧布賴恩教授曾獲利哈伊大學優秀教師奬。他曾擔任Diamond經濟學教育中心主任,Dana基金會冠名教授和利哈伊大學1961班經濟學教授。他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産業管理研究生院的訪問教授。奧布賴恩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汽車産業的演變、美國經濟競爭力的源泉、美國貿易政策的發展、大蕭條的起因、白人與黑人收入差異的原因等。奧布賴恩教授的研究成果發錶於多個頂級學術期刊,其中包括:《American Economic Review》,《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Industrial Relations》以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他的研究獲得多傢政府機構和私人基金會的資助。除瞭教學和寫作,奧布賴恩教授還擔任《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雜誌的編委。

圖書目錄

譯者序作者簡介譯者簡介前言第一部分 導論第1章 經濟學:基礎和模型 1.1 構建經濟學基礎:經濟學和個體決策 1.1.1 人是理性的 1.1.2 人們對激勵做齣反應 1.1.3 最優決策與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有關 1.2 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的經濟問題 1.2.1 生産什麼産品和服務 1.2.2 如何生産這些産品和服務 1.2.3 誰將獲得這些産品和服務 1.2.4 中央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1.3 現代的“混閤”經濟效率與公平 1.4 經濟模型 1.4.1 經濟模型中假設的作用 1.4.2 形成並檢驗經濟模型中的假說 1.4.3 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 1.5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1.6 預習重要的經濟術語 1.7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1A 使用圖錶和公式第2章 權衡取捨、比較優勢和市場體係 2.1 生産可能性邊界和真實世界的權衡取捨 2.1.1 繪齣生産可能性邊界 2.1.2 邊際機會成本遞增 2.1.3 經濟增長 2.2 交易 2.2.1 專業分工與交易收益 2.2.2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 2.2.3 比較優勢與交易收益 2.3 市場體係 2.3.1 收入的循環流 2.3.2 自由市場的收益 2.3.3 市場機製 2.3.4 企業傢的作用 2.3.5 成功的市場體係的法律基礎 2.4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3章 價格從何而來:需求和供給的相互作用 3.1 市場的需求方 3.1.1 單個買方的需求 3.1.2 需求錶和需求麯綫 3.1.3 單個需求與市場需求 3.1.4 需求法則 3.1.5 什麼可以解釋需求法則 3.1.6 保持其他一切不變:“其他一切相同”條件 3.1.7 導緻市場需求移動的變量 3.1.8 需求變化與需求量變化 3.2 市場的供給方 3.2.1 供給錶和供給麯綫 3.2.2 單個供給和市場供給 3.2.3 供給法則 3.2.4 導緻供給移動的變量 3.2.5 供給變化與供給量變化 3.3 市場均衡:把需求和供給帶到一起 3.3.1 市場如何消除過剩和短缺 3.3.2 需求和供給都起作用 3.4 需求和供給移動對均衡的影響 3.4.1 供給麯綫的移動對均衡的影響 3.4.2 需求麯綫的移動對均衡的影響 3.4.3 需求和供給麯綫在一段時間內的移動 3.4.4 麯綫的移動與沿著麯綫的運動 3.5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4章 經濟效率、政府定價和稅收 4.1 消費者剩餘和生産者剩餘 4.1.1 消費者剩餘 4.1.2 生産者剩餘 4.1.3 消費者剩餘和生産者剩餘所衡量的是什麼 4.2 競爭性市場的效率 4.2.1 競爭性市場上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4.2.2 經濟剩餘 4.2.3 無謂損失 4.2.4 經濟剩餘和經濟效 4.3 政府乾預市場:最低限價和最高限價 4.3.1 最低限價:以農業市場為例 4.3.2 最高限價:以房租控製為例 4.3.3 黑市 4.3.4 政府乾預的後果:贏傢、輸傢和無效率 4.3.5 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的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 4.4 稅收的經濟影響 4.4.1 稅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4.4.2 稅收歸宿:誰實際繳瞭稅 4.5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4A 需求和供給的定量分析第二部分 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中的企業第5章 企業、股票市場和公司治理 5.1 企業類型 5.1.1 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 5.1.2 公司賺取瞭絕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潤 5.2 公司的結構和委托一代理問題公司結構和公司治理 5.3 企業如何募集資金 5.3.1 外部資金的來源 5.3.2 股票和債券市場提供瞭資本——還有信息 5.4 利用財務報錶來評價公司 5.4.1 利潤錶 5.4.2 資産負債錶 5.5 瞭解2002年的商業醜聞 5.6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5A 分析企業財務信息的工具第6章 比較優勢與國際貿易收益 6.1 國際貿易概覽 6.1.1 貿易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 6.1.2 世界背景下的美國國際貿易 6.2 比較優勢:所有貿易的基礎 6.2.1 對比較優勢的簡要迴顧 6.2.2 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6.3 貿易的收益 6.3.1 因貿易而增加消費量 6.3.2 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完全的專業分工 6.3.3 是否有人因為國際貿易而遭受損失 6.4 比較優勢來自何處長期內的比較優勢:美國消費類電子産業的盛與衰——以及再次興盛 6.5 政府限製貿易的政策 6.5.1 關稅 6.5.2 配額 6.5.3 衡量食糖配額的經濟影響 6.5.4 用關稅和配額來保存工作崗位的高昂成本 6.5.5 單方麵消除關稅和配額的收益 6.5.6 其他貿易壁壘 6.6 貿易政策和全球化上的爭論 6.6.1 為什麼有些人反對世貿組織 6.6.2 傾銷 6.6.3 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 6.7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6A 跨國公司第三部分 宏觀經濟基礎與長期增長第7章 GDP:總産齣和總收入的測量 7.1 以國內生産總值測量總産齣 7.1.1 總産齣的測量:國內生産總值 7.1.2 産齣、收入和循環流圖 7.1.3 GDP的組成部分 7.1.4 GDP等式以及一些實際數字 7.1.5 附加值方法的GDP測量 7.2 GDP是否實現瞭我們所希望它測量的 7.2.1 GDP作為總産齣測量方式的不足 7.2.2 GDP作為福利測量的不足之處 7.3 實際GDP與名義GDP之比較 7.3.1 實際GDP的計算 7.3.2 比較實際GDP和名義GDP 7.3.3 GDP平減數 7.4 其他總産齣和總收入的測量方式 7.4.1 國民生産總值 7.4.2 國民生産淨值 7.4.3 國民收入 7.4.4 個人收入 7.4.5 可支配個人收入 7.5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8章 失業和通貨膨脹 8.1 失業率和勞動力參與率的測量 8.1.1 傢庭調查 8.1.2 失業率測量時的問題 8.1.3 勞動力參與率的相關趨勢 8.1.4 不同人口統計群體的不同失業率 8.1.5 人們一般要失業多久 8.1.6 機構調查:另一種就業的測量方式 8.1.7 隨時間變化的工作創造和工作消亡 8.2 失業的三種類型 8.2.1 摩擦性失業和工作搜尋 8.2.2 結構性失業 8.2.3 周期性失業 8.2.4 完全就業 8.3 對失業的解釋 8.3.1 政府政策和失業率 8.3.2 工會 8.3.3 效率工資 8.4 通貨膨脹的測量 8.4.1 消費價格指數 8.4.2 CPI準確嗎 8.4.3 生産價格指數 8.5 使用價格指數來調整通貨膨脹效應 朗訊公司實際工資的下降 8.6 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 8.7 通貨膨脹是否使經濟增加瞭成本 8.7.1 通貨膨脹影響收入分配 8.7.2 可預期通貨膨脹的問題 8.7.3 不可預期通貨膨脹的問題 8.8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9章 經濟增長、金融體係和經濟周期 9.1 長期經濟增長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 9.1.1 計算增長率和70法則 9.1.2 決定長期增長率的因素 9.1.3 潛在實際GDP 9.2 儲蓄、投資和金融體係 9.2.1 金融體係概貌 9.2.2 儲蓄和投資的宏觀經濟學 9.2.3 可貸資金市場 9.3 經濟周期 9.3.1 一些經濟周期的基本概念 9.3.2 在經濟周期中發生瞭什麼 9.3.3 為什麼經濟更加穩定 9.4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10章 長期經濟增長:源泉和政策 10.1 全世界長期經濟增長 10.1.1 從公元前100萬年到現在的經濟增長 10.1.2 增長率微小的不同很重要 10.1.3 為什麼增長率有影響 10.1.4 “富有者越富……” 10.2 什麼決定瞭高速經濟增長 10.2.1 每個工人生産函數 10.2.2 哪個是經濟增長更重要的因素:更多的資資本還是技術變革 10.2.3 技術變革:持續經濟增長的關鍵 10.2.4 內生增長理論 10.2.5 約瑟夫·熊彼特和創造性破壞 10.3 美國經濟增長 10.3.1 美國從1950年開始的經濟增長:快速,變慢,又變快 10.3.2 1973-1995年生産率降低的原因 10.3.3 生産率高漲:我們是否在“新經濟”中 10.3.4 為什麼美國生産率增長比其他國傢快 10.4 為什麼不是全世界都富裕 10.4.1 趕超:有時候會發生,但不是永遠發生 10.4.2 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低收入國傢經曆高速增長 10.4.3 全球化的好處 10.5 增長政策 10.5.1 保障財産權利和法治 10.5.2 提高健康和教育水平 10.5.3 關於技術的政策 10.5.4 關於儲蓄和投資的政策 10.5.5 經濟增長是好還是壞 10.6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四部分 短期經濟波動第11章 短期的産齣和支齣 11.1 總支齣模型 11.1.1 總支齣 11.1.2 計劃投資和實際投資之間的差彆 11.1.3 宏觀經濟均衡 11.1.4 宏觀經濟均衡的調整過程 11.2 經濟中總支齣水平的決定 11.2.1 消費 11.2.2 消費和國民收入的關係 11.2.3 收入、消費和儲蓄 11.2.4 計劃投資 11.2.5 政府購買 11.2.6 淨齣口 11.3 宏觀經濟均衡的圖示 11.3.1 用45°綫圖描述經濟衰退 11.3.2 存貨的重要性 11.4 宏觀經濟均衡的數學例子 11.5 乘數效應 11.5.1 乘數公式 11.5.2 歸納一下乘數效應 11.6 總需求麯綫 11.7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11A 宏觀經濟均衡的代數錶達第12章 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 12.1 總需求 12.1.1 為什麼總需求麯綫是下傾的 12.1.2 總需求麯綫自身的移動和沿著總需求麯綫的眵動 12.1.3 移動總需求麯綫的變量 12.2 總供給麯綫 12.2.1 長期總供給麯綫 12.2.2 短期總供給麯綫 12.2.3 短期總供給麯綫的移動和沿著它的移動 12.2.4 移動短期總供給麯綫的變量 12.3 長期和短期內宏觀經濟均衡經濟衰退、擴張和供給衝擊 12.4 動態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 12.4.1 造成通貨膨脹通常的原因 12.4.2 經濟從2001年衰退的緩慢恢復 12.4.3 2003-2004年更快的經濟恢復 12.5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12A 宏觀經濟思想學派第五部分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第13章 貨幣、銀行和聯邦儲備體係 13.1 什麼是貨幣?我們為什麼需要貨幣 13.1.1 物物交換和貨幣的誕生 13.1.2 貨幣的職能 13.1.3 什麼可以充當貨幣 13.2 如今我們是如何衡量貨幣的 13.2.1 M1:最狹義的貨幣供給 13.2.2 M2:較寬的貨幣定義 13.2.3 信用卡和藉記卡 13.3 銀行如何創造貨幣 13.3.1 銀行資産負債錶 13.3.2 用T型賬戶說明銀行如何創造貨幣 13.3.3 簡單的貨幣乘數 13.4 聯邦儲備體係 13.4.1 聯邦儲備體係的組織結構 13.4.2 聯儲如何管理貨幣供給 13.4.3 放在一起:銀行外的公眾、銀行和美聯儲的決策 13.5 貨幣數量理論 13.5.1 將貨幣和物價聯係起來:數量等式 13.5.2 貨幣數量理論對通貨膨脹的解釋 13.5.3 高的通貨膨脹率 13.5.4 阿根廷的高通貨膨脹率 13.6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14章 貨幣政策 14.1 何謂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目標 14.2 貨幣市場和貨幣政策對象的選擇 14.2.1 貨幣政策對象 14.2.2 貨幣需求 14.2.3 貨幣需求麯綫的移動 14.2.4 美聯儲如何管理貨幣供給:快速迴顧 14.2.5 貨幣市場均衡 14.2.6 兩種利率的故事 14.2.7 選擇貨幣政策對象 14.2.8 聯邦基金利率的重要性 14.3 貨幣政策和經濟活動 14.3.1 利率如何影響總需求 14.3.2 貨幣政策對實際GDP和物價水平的影響 14.3.3 美聯儲可以消除衰退嗎 14.3.4 用貨幣政策反通貨膨脹 14.3.5 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小結 14.3.6 美聯儲能夠把握時機嗎 14.4 進一步分析美聯儲貨幣政策目標的製定 14.4.1 美聯儲是否應當盯住貨幣供給 14.4.2 為什麼美聯儲不同時盯住利率和貨幣供給 14.4.3 泰勒法則 14.4.4 美聯儲應當盯住通貨膨脹嗎 14.5 美聯儲保持獨立性是一個好主意嗎 14.5.1 支持聲音 14.5.2 反對聲音 14.6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15章 財政政策 15.1 財政政策 15.1.1 哪些是財政政策 15.1.2 自動穩定器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15.1.3 政府支齣和稅收概覽 15.2 使用財政政策來影響總需求 15.2.1 擴張的財政政策 15.2.2 緊縮性財政政策 15.2.3 財政政策如何影響總需求小結 15.3 政府購買和稅收乘數 15.3.1 稅率變化的影響 15.3.2 考慮到總供給的效應 15.3.3 乘數在兩個方麵都起作用 15.4 運用財政政策穩定經濟的局限性 15.4.1 政府支齣是否會減少私人支齣 15.4.2 短期的擠齣效應 15.4.3 長期的擠齣效應 15.5 赤字、盈餘和聯邦政府負債 15.5.1 政府預算可以作為自動穩定器 15.5.2 聯邦預算需要總是平衡嗎 15.5.3 聯邦政府負債 15.5.4 政府債務是一個問題嗎 15.6 財政政策的長期影響 15.6.1 稅收政策的長期作用 15.6.2 簡化稅收 15.6.3 稅收改革的經濟影響 15.6.4 供給方麵的影響有多大 15.7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15A 更進一步來看乘數第16章 通貨膨脹、失業和聯邦儲備製度 16.1 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16.1.1 用總需求麯綫和總供給麯綫來解釋菲利普斯麯綫 16.1.2 菲利普斯麯綫是政策菜單嗎 16.1.3 短期菲利普斯麯綫是一成不變的嗎 16.1.4 長期菲利普斯麯綫 16.1.5 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的作用 16.2 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麯綫 16.2.1 短期菲利普斯麯綫的移動 16.2.2 垂直的長期菲利普斯麯綫是如何影響貨幣政策的 16.3 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 16.3.1 貨幣政策理性預期的影響 16.3.2 短期菲利普斯麯綫真的垂直嗎 16.3.3 實際經濟周期模型 16.4 美聯儲如何治理通貨膨脹 16.4.1 菲利普斯麯綫的供給衝擊影響 16.4.2 保羅·沃爾剋和反通貨膨脹 16.4.3 艾倫·格林斯潘和可靠貨幣政策的重要性 16.4.4 不再重視貨幣供給 16.4.5 美聯儲聲望的重要性 16.4.6 格林斯潘之後的貨幣政策可信性 16.4.7 日本銀行的信譽失靈 16.4.8 聯邦儲備政策和惠而浦的“定價權” 16.5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六部分 國際經濟第17章 開放經濟下的宏觀經濟學 17.1 收支餘額:連接美國和世界經濟 17.1.1 經常賬戶 17.1.2 金融賬戶 17.1.3 資本賬戶 17.1.4 為什麼收支賬戶經常為零 17.2 外匯交易市場和匯率 17.2.1 外匯市場均衡 17.2.2 需求和供給麯綫的移動會如何影響匯率 17.2.3 有些匯率並不由市場決定 17.2.4 匯率變動如何影響進口和齣口 17.2.5 真實匯率 17.3 國際部門和國內儲蓄與投資 17.3.1 淨齣口等於國外淨投資 17.3.2 國內儲蓄、國內投資和國外淨投資 17.4 政府預算赤字對投資的影響 17.5 開放經濟中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17.5.1 開放經濟中的貨幣政策 17.5.2 開放經濟中的財政政策 17.6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第18章 國際金融體係 18.1 匯率製度 18.2 當前的匯率製度 18.2.1 浮動的美元 18.2.2 什麼決定瞭長期的匯率水平 18.2.3 歐元 18.2.4 釘住美元 18.3 國際資本市場 18.4 結論 本章小結 復習題 應用題 附錄18A 金本位製和布雷頓森林體係術語錶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不曉得為什麼紅哥給我們選這本作為入門教材……

评分

我覺得這個版本的經濟學挺好的

评分

案例豐富

评分

迄今為止還沒有沒有想象的那麼難啦,對日常瞭解經濟機製有很大幫助.

评分

案例豐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