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
从1923年到1946年,在2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作者先后选择了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陈诚、史迪威、宋子文、马歇尔等封面人物为焦点,以编年体的方式来叙述中国的历史进程。采取以翻译并摘录《时代》报道原文,与当事人回忆录、相关史书的描述相映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李辉,湖北人,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1987年至今,在《人民日报》编辑文艺副刊。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创作,先后发表论著《巴金论稿》、历史纪实《胡风集团冤案始末》以及萧乾、沈从文、黄苗子、黄永玉等人传记等。1994年起,先后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随笔专栏“沧桑看云”、“陈迹残影”、“封面中国”等,在文化圈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1997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4月,因发表“封面中国”系列作品而被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南方都市报系主办)评选为“2006年最佳散文家”。
一直以来,心目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里的描述:一个编年史中的年号,一个不知道为何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一个事件的名称以及和这个事件有点关系的人物。 而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历史老师口中的称述:一个非黑即白的人,要不无比伟大,要不是历史...
评分首先摘录下2006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授奖辞 (2007年4月,作者李辉因发表“封面中国”系列散文而被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评选为“2006年最佳散文奖”) 2006年度散文家:李辉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绚丽的文才或尖锐的发现,...
评分作者显然并非那种埋头史料的学究类型,言语文字中全然有自己的思考与求证。大量客观资料的引用与谨慎的逻辑推理也在字里行间中不动声色的体现出来。 一个战乱的年代,从清末到民国到内战全面爆发,此书提供了一个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视角,少了政治口气,却多了几分理性与客观,...
评分很久没有好好看完一本书了。昨天勉强翻完《封面中国》。 《封面中国》是荣耀的。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最佳散文家”的称号已是最好的致敬。 但历史的东西,被遗忘的,总是多过甚至高于被铭记的。于是在“前所未知”处,我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 严格而言,李辉的文字...
评分一直喜欢李辉的散文,因而当《收获》杂志开辟出一个李辉的个人专栏——《封面中国》,一篇篇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引而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散文,在李辉的笔下沉实凝重、陆陆续续写出来,每次期盼而来的《收获》,拿到手第一阅读的必然是《封面中国》的文章。终于...
读到很多历史的细节,那些活在历史书上的名字变得更鲜活了
评分作者以时代的视角 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商业媒体 来审视上世纪风云诡谲的几十年,太多被遮蔽的细节一一铺陈开来,颠覆了太多,一个个名字仿佛立体了起来,不再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不再只是非黑即白,感谢李辉 这个体制内的作者。真正的历史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热爱现实者理应背着历史生活。(封底授奖词)btw:最早是在收获上的看的连载 后来知道出了书 遂购之。不得不承认这是本好书,看看参考书目就能明了。
评分散文家笔触的历史文,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事。已豆列。
评分我终于花三个月时间看完了...
评分文笔一般,切入角度不错,但明显有隐瞒,春秋笔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