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作者波拉尼奥首部短篇小说集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这两年,随着《荒野侦探》和《2666》的出版,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大热,但是这两本小说的长篇巨幅形式也让很多人觉得有些吃不消。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是真心喜欢这样的作家,有多少人是为了跟风这种文学的潮流,波拉尼奥的小说一度成为了文学爱好者圈子里的接头暗号...
评分缓慢地离开读者的风景 云也退 有一句撺掇年轻人出去闯世界的励志俗话,叫做“身体或是心灵,总有一样东西要在路上”,看起来更像一则有关器官移植的公益广告的广告语,它勾起了我对《2666》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想念,2003年,这位智利作家死于肝脏衰竭,很不幸,他差...
评分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里,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将拉美充满暴力与专制的现状形容为一颗“毒瘤”。毒害之深、波及之广,凡拉美国家无一能够幸免。作家、诗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更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一时之间,监禁、流亡成了拉美文人的共同宿命。在这类流...
评分几乎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在看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突然萌生了重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的想法。 这是Z的书,我也是在他家看的。似乎是由于无聊就随便抽了一本看了起来,然后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波拉尼奥。爱他那些随意的描白,寥寥几笔就给人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更爱他文字里...
评分当我们仰望夜空,我们看些什么?有人想到星座众多,宿命与运势走向,规划与战略远瞻,爱情及花花世界;古代有钦监天象的官员,奉天承运,观星云,匡政治;一颗流星坠下,有人抓紧拍照,有人要发微博,有人赶忙许愿,司马懿看了以为自已是要翻身。也有人都不当回事。因人而异因...
波拉尼奥的故事,描绘孤独在日常的散落,带着那么些诗意,平静无波的笔触,总记述着理想的消隐、旅者的迷失、流亡的落魄……虚无多发生在理想破灭的过程中,人在此时尤其容易回归孤独,而孤独正赋予人纯净的感知力,在惟一的孤独的时刻,人才低头看自己,瞧见了卑微平凡的灵魂,接着才会抬头看宇宙,这一刻进入真正的人类心灵的历史:从仰望星空开始到仰望星空结束、从第一个早晨到最后的夜晚,这中间,含有很多孤独的年月。这些故事,也仿佛一群文学生活的速写,我们年轻时代的情绪里,或迷恋过书写带来构建世界的兴奋,或迷恋过文学展现别处生活的趣味,后来,这种由创作或阅读燃起的心火逐渐熄灭于现实,所以在阅读这十四个故事时被失意者们落日无痕的凄凉刺伤。(《邀舞卡》如同一群跳舞的句子,很妙。)
评分虚无之书。阅读过程就像一场海难劫后,波拉尼奥划着小舟,打捞起一具具尸体。那些人或波澜壮阔或暗淡无奇的一生,如今都湿透了,像白纸一样苍白,像水一样沉重。
评分“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评分即便我很喜欢几个篇目,如安妮·穆尔,如最后四篇,但我依然觉得波拉尼奥太逼仄,他的执着太明显了,可如果接连不断地去读,会身不由己进入到他的逼仄里,就像被括在那个狭窄的括号里,并且在某个时刻突然忍不住哭出来。那就是波拉尼奥啊,他整本书里所做的事大概就是那篇在《法国与比利时闲逛》里所做的,寻找那些没有人关心最后可能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受不应得的苦、缓慢持久地失败、长期流亡地那群人们,主要是诗人。
评分即便我很喜欢几个篇目,如安妮·穆尔,如最后四篇,但我依然觉得波拉尼奥太逼仄,他的执着太明显了,可如果接连不断地去读,会身不由己进入到他的逼仄里,就像被括在那个狭窄的括号里,并且在某个时刻突然忍不住哭出来。那就是波拉尼奥啊,他整本书里所做的事大概就是那篇在《法国与比利时闲逛》里所做的,寻找那些没有人关心最后可能也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受不应得的苦、缓慢持久地失败、长期流亡地那群人们,主要是诗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