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著名詩人、散文傢,生於列寜格勒(現聖彼得堡)一個猶太傢庭,15歲輟學謀生,很早開始寫詩並發錶於蘇聯地下刊物。1964年受蘇聯政府當局審訊,因“社會寄生蟲”罪獲刑五年,並被流放至西伯利亞。1972年被蘇聯政府當局強 製遣送離境,隨後前往美國定居,先在密歇根大學任駐校詩人,繼而在其他大學任訪問教授。1986年榮獲美國國傢書評奬,198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奬,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其代錶作品有詩集《詩選》、《詞類》、《緻烏拉尼亞》,散文集《小於一》、《論悲傷與理智》等。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thrusts Brodsky--heretofore known more for his poetry and translations--into the forefront of the "Third Wave" of Russian emigre writers. His insights into the works of Dostoyevsky, Mandelstam, Platonov, as well as non-Russian poets Auden, Cavafy and Montale are brilliant. While the Western popularity of many other Third Wavers has been stunted by their inability to write in English, Brodsky consumed the language to attain a "closer proximity" to poets such as Auden. The book, which won a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opens and closes with revealing autobiographical essay.
我相信这里的同学应该对这句话都很熟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句话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式的修辞。他可以简单地把事物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简单粗暴地把历史运动和社会运动还原成一组对照关系。这种修辞仅仅停留在修辞层面,在技巧层面...
評分已刊发,请勿转用。 作为一名诗人,布罗茨基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在艺术的万神殿之上,“诗歌占据着比散文高的地位,而诗人在原则上高于散文家”。一位诗人之所以“屈尊”偶尔写些散文,也是因为“受制于经济考虑,‘干旱’,或较罕见地受制于挑起争端的必要性”,这听上去多少有...
評分——基于《小于一》和《悲伤与理智》两份译文展开的冒险 (一) 与纳博科夫一样,布罗茨基对于那场“伟大的革命”同样摆出了全盘否定的姿态,这丝毫不让人觉着意外;但略为意外的是,布罗茨基在使用英语的天赋上,要比这位同胞逊色许多。而这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曾...
評分老实说,布罗茨基先生《小于一》这本书摆在我床头已经很久了,原想睡前看半小时,很快就会有“全剧终”的一天。不料,半小时的时间被手机占去,于是咬咬牙再看十分钟——手机——睡吧。拖延至今,又不料,年底这本书大热,上了很多榜单。热有热的原因,“诺奖得主”,“政...
評分因為你喜歡,我纔看。
评分少一點憤怒,布羅茨基會更牛~~
评分自己裝的逼 跪著也要讀到最後一篇: <1, a guide to a renamed city, on tyranny (最有文化的詛咒謾罵), the power of the elements, to please a shadow (這纔叫跪舔), a commencement address, in a room and a half。整體感覺政治氣氛太濃,but who am i to judge him on this.
评分有點點難。
评分成熟優秀的評論文章;除瞭寫曼的“The Child of Civilization” - 這一篇中閃爍著超越時代的對poetry與time的思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