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

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高等教育齣版社
作者:李春芬
出品人:
頁數:284
译者:
出版時間:1990-5
價格:5.45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04002601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地理學
  • 北美洲
  • 北美
  • 自然地理學
  • 李春芬
  • 地理
  • 北美洲
  • 地理環境
  • 結構
  • 地形
  • 氣候
  • 生態係統
  • 自然景觀
  • 地理分區
  • 地貌特徵
  • 環境變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主要研究北美洲地理環境結構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即從其組成要素的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中,揭示其內部的聯係性和差異性。內容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把本洲作為一個統一體,綜閤地理研究各組成要素的主要特徵、分布格局和類型分區,從而揭示本洲的總體特徵及其時空變化,以體現北美洲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通過對比,顯示其與其他大洲的分異性。總論與分論之間,設有一章闡述本洲地理環境結構與地域分異的總體格局,作為總論的總結和分論的鋪墊與前導。按所提齣的區劃原則,全洲共分15個自然地理區域。對每一分區視作本洲地理環境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其內部組成要素的空間聯係中,揭示各區的綜閤特徵,相互更替,以顯示本洲內部區域分異規律。

本書也以一定篇幅,說明本洲自然資源的分布及其利用,並對資源開發的生態效益和所引起的生態變化,結閤實例加以簡介,以期能為我國有所藉鑒或參考。

本書可作為中等、高等學校地理教師和地理科研人員的參考。

著者簡介

李春芬(1912-1996),著名地理學傢。江蘇興化(今大豐縣)人。1933年考入中央大學外語係,次年轉入地理係。1937年中央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第七屆留英公費生,因歐戰爆發暫緩齣國,1940年轉往加拿大留學。1943年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獲加拿大第一個地理學博士學位,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地質地理係從事博士後研究。1944年在美國內政部地名局工作,任專業4級區域地理學傢。1946年應竺可楨校長之邀迴國,任浙江史地係教授。1949年齣任浙江大學地理係主任,1951年兼任浙江師範專科學校地理科主任。1952年浙江大學地理係調進華東師範大學,著手創建華東師範大學地理係,曆任係主任、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及西歐北美地理研究所所長等職。除此之外,李春芬還曆任上海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及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地理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畢生從事地理教育,對區域地理和美洲地理有深入研究。其專著《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和《北美洲地理環境的結構》榮獲1991年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一等奬。發錶《地理學的傳統與近今發展》、《現代地理學與其展望》、《區際聯係──區域地理學的近期前沿》等多篇理論造詣很高的學術論文,主編《中國大百科·世界地理捲》、《辭海·世界地理分冊》等多部大型辭書。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名人錄,如美國名人錄、劍橋名人錄等均將李春芬的學術業績收錄在冊。

圖書目錄

前言
總論
第一章 大陸形成與地理環境的演化
一、大陸的形成
二、西部地區的乾旱化
三、生物界的演化
四、更新世冰川作用
第二章 地質構造基礎與地貌結構格局
一、地質構造的基礎
(一)前寒武紀古老地塊
(二)古生代造山帶
(三)中生代-新生代造山帶
二、地貌分區及其結構格局
(一)勞倫琴低高原與中部平原
(二)阿巴拉契亞高地
(三)科迪勒拉山係
第三章 海岸與大陸架
一、海岸類型
(一)原生海岸
(二)次生海岸
二、大陸架
(一)大陸架的分段特徵
(二)大陸架的礦藏資源
第四章 陸地礦藏資源
一、大地構造單元與礦藏分布
(一)加拿大地盾區
(二)中部地颱區
(三)阿巴拉契亞褶皺帶
(四)科迪勒拉褶皺帶
(五)墨西哥灣沿海地帶
二、礦産資源與地區經濟開發
三、對礦産資源不加節製地開采與美國礦産資源地位的低落
(一)對礦産資源不加節製地開采
(二)美國礦産資源地位的低落
第五章 漁業資源
一、沿海海域漁業資源
(一)大西洋西北漁區
(二)大西洋中部漁區
(三)太平洋東北漁區
(四)太平洋中東漁區
二、陸地淡水漁業資源
三、對漁業資源管理和保護的重要措施
(一)漁業保護區
(二)魚類生境的保護
(三)魚産養殖
第六章 氣候特徵與類型分異
一、溫度的地區差異
二、降水量和雨量型的地區差異
(一)年降水量的分布格局
(二)雨量型的分異格局
三、氣候類型的組成與聯係
四、類型分異與聯係
第七章 地貌結構對氣候的製約性
一、太平洋影響的局限性
二、北美洲西岸山脈是西岸海洋性氣候嚮大陸性氣候轉換的界標
三、山間雨影區的形成與大陸性和海洋性氣候的過度
四、落基山與欽努剋風帶和普列利草原楔
(一)欽努剋風帶
(二)普列利草原楔
五、東半部氣候的四大特點
(一)非周期性天氣變化的急劇性
(二)差異的漸進性
(三)強烈的大陸性
(四)東岸海洋影響的局限性
第八章 河網與湖群
一、河流
(一)河網分布及其水文特徵的地域差異
(二)地錶徑流的時空變化
(三)主要水係的地域對比
二、湖群
(一)湖泊成因類型
(二)湖群成因類型的地域分異
(三)東北部冰成湖群
(四)五大湖湖盆成因
三、地錶水資源利用的幾個實例
(一)密西西比河-五大湖-聖勞倫斯河航運係統的開闢
(二)田納西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
(三)哥倫比亞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
(四)五大湖生態係的變化
四、地錶水資源的調配問題
第九章 主要土類及其利用保持
一、主要土類
(一)灰土
(二)淋溶土
(三)老成土
(四)軟土
(五)旱成土
(六)始成土
(七)新成土
(八)變性土
(九)有機土
(十)山地土壤
二、土壤侵蝕與保持
第十章 植物區係與植被類型
一、植物區係的組成成分、分區結構及其形成
(一)組成成分
(二)分區結構
(三)形成曆史
二、現代植被類型
(一)極地苔原
(二)北方針葉林
(三)東部闊葉林帶
(四)沿海平原鬆林
(五)副熱帶常綠硬葉林
(六)中部草原
(七)荒漠灌木
(八)副熱帶常綠闊葉林
(九)熱帶森林
三、森林與草原資源的利用與管理概況
(一)森林資源利用
(二)森林資源的保護與治理
(三)草場資源利用與管理的概況
第十一章 動物區係與動物地理分區
一、北美洲動物區係的組成與發展
二、動物地理分區
(一)極地副區
(二)針葉林副區
(三)闊葉林副區
(四)草原副區
(五)荒漠副區
(六)中美地峽副區
(七)安的列斯副區
(八)山地動物
三、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
第十二章 地理環境結構與地域分異
一、整體性與差異性
二、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地域分異
三、區劃原則
分論
第十三章 極地冰原與苔原
一、冰原
二、苔原
第十四章 針葉林覆蓋的勞倫琴低高原
第十五章 大湖區與聖勞倫斯榖地
第十六章 阿巴拉契亞高地
一、西南副區
二、東北副區
第十七章 溫暖濕潤的大西洋與墨西哥灣沿海平原
第十八章 濕潤的內陸低原
第十九章 中西部大草原
第二十章 育空高原及其鄰近地區
第二十一章 加拿大西部山地區
第二十二章 美國落基山區
第二十三章 中段太平洋岸區
第二十四章 乾旱與半乾旱的山間高原與大盆地區
第二十五章 墨西哥高原
第二十六章 中美地峽區
第二十七章 西印度群島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