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是澳大利亚人,一九二六年出生于伦敦。曾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读书。一九五五年进入《泰晤士报》当外交记者,后派往该报华盛顿办事处工作。一九五九年后,他任该报驻南亚记者,常驻新德里。当时正值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和印度对华战争爆发的前后,在此期间,他同印度军政官员接触频繁,对当时印度局势的发展和中印边界争端有过不少报道。一九六七年他回到伦敦,进入东方和非洲学院,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着手写作本书。
作者在书中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着重叙述了印度方面如何一步步走上同中国对撞的道路,触发了边境战争,以及印军失败的全部过程和停火后印度局势的变化。
其实这本书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片面的,把阿三写的太蠢了,让读者觉得作为一个曾经号称“世界第三”的大国,领导人竟然如此愚蠢,中国反复提出友好平等和建议都不接受。 实际上当时天朝当时连联合国席位都没有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TG政权,之前的后盾毛子又跟天朝开始翻脸了可谓雪上...
评分其实这本书有些观点还是比较片面的,把阿三写的太蠢了,让读者觉得作为一个曾经号称“世界第三”的大国,领导人竟然如此愚蠢,中国反复提出友好平等和建议都不接受。 实际上当时天朝当时连联合国席位都没有绝大多数国家不承认TG政权,之前的后盾毛子又跟天朝开始翻脸了可谓雪上...
评分成书于70年代的关于60年代初中印边界冲突的前后,受限于材料,关于中方的内部决策只取用了官方公告以及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之间的通信。所以如书名,作者还是更多的从印度一方的角度去分析这场冲突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印度当时对华政策的思维模式以及政府的行为动因。 边界是一...
评分在写这个书评之前,本人还未有幸阅读本书。按照常理来讲,是没有资格来写的,但是还是见猎心喜,耐不住心痒,胡乱诌几句。 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应当是还不错的,毕竟人家也是有把关的。 1971年出版,本人觉得这或许是个敏感的年份,70年代的旧事在这里就不赘言了,大家都知道。...
评分读完麦氏的印度中国战争,赶脚是非常详实的报道和分析,以英帝的血统和家学得出这样的公允结论, 实属不易, 难怪基辛格对周恩来说:看了这本书, 觉得可以和你们(中国)做生意了。 欠缺?当然是忽视了帝国主义的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满篇的美国政府和大使的影子,时不时出现的...
20170810买到下册是1971年三联书店版,上下册那种,字体较大。另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出过一卷本,字体略小一点,页数500多页。20170811-0816读电子版,应为世界知识1981年的版本扫描的。“我认为是我的就是我的”,可以读读,对来龙去脉有较好的描述。
评分结合时事读一下。 本质上是英国殖民者当年的一厢情愿和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脱离对西藏实控权的后遗症。 中国的立场真是非常客气了,领土谈判显然没有平时宣传的那么寸土必争,而是谋求互谅互让才能达成和议。然而印度真就寸土不让,还对自己军事力量迷之自信,不知己且不知彼,自然只能得到战败的结果。 印度部分基层军官还可以,至少意识到己方实力不足以与中方对抗,然而文官政府的决策层和陆军指挥系统都在犯罪。 书中还提到印度政府与中共交恶时曾向台湾民国政府靠拢,然而民国政府公开声明在边界争议问题上与中共保持一致,这还是有民族气节的,比如今的台湾国民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希望有朝一日能彻底解决争议问题。
评分毛主席那一代人真实战略高手!
评分每次不宣而战搞偷袭,倒是师承旧日本帝国
评分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