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伯維茨的贊歌

萊伯維茨的贊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新星齣版社
作者:[美] 小沃爾特·M·米勒
出品人:
頁數:352
译者:欒傑
出版時間:2012-12-31
價格: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3308991
叢書系列:幻象文庫
圖書標籤:
  • 科幻
  • 小說
  • 美國
  • 小沃爾特·M·米勒
  • 科幻小說
  • 幻象文庫
  • 美國文學
  • 外國文學
  • 科幻
  • 宗教
  • 末世
  • 經典
  • 文學
  • 哲學
  • 美國
  • 20世紀
  • 反烏托邦
  • 文學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太瞭不起瞭……讓人在不寒而栗的同時,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時代》

“飽含怒意,極具錶現力……很棒的故事。”——《紐約時報》

“一個讓人興奮和充滿想象的故事……絕對力薦。”——《圖書館雜誌》

“一部瞭不起的小說……想象力尤為豐富,極富畫麵感,妙趣橫生,具有深刻的理性與道德層麵的內涵……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將會陪伴讀者們很多年。”——《芝加哥論壇報》

“雨果奬”桂冠作品

三度榮獲“軌跡奬”最佳科幻長篇

讀者票選“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

令《時代》、《紐約時報》震驚的恢宏巨作

人類社會的數次輪迴,文明的種子從未滅亡

那些我們最珍視的,在世界末日裏全部被埋藏在廢墟裏,但當它們重見天日,書籍的光輝將再一次點亮文 明的火種

從二十世紀的全球性核災難後六百年到公元3174年,再由另外一場全球性核災難到公元3781年。三個看似極為鬆散的時間段形成瞭一個令地球文明從毀滅到復興到再度毀滅的悲愴輪迴。而在這輪迴中,萊博維茨修道院的僧侶們,堅守著韆年不變的職責:為人類保留文明的火種……

人類的道德本性能否戰勝科學發達所帶來的各種誘惑?是否隻有宗教纔能守護並救贖人類最後的理性?

本書配有8張全彩插圖

著者簡介

小沃爾特﹒M﹒米勒於1923年生於美國南方。珍珠港事變後,他加入美國空軍,成為無綫電通訊員和機炮手,在意大利和巴爾乾上空參加五十五次空戰,其中包括引起很大爭議的對卡西諾山本篤會修道院的空襲。正是這次空襲,使米勒在十五年後創作瞭《萊博維茨的贊歌》:一部發生在陰暗的修道院中的科幻小說。

米勒創作瞭不少優秀的短篇小說,但與其他幾乎所有一流科幻小說傢不同的是,米勒僅創作瞭一部長篇小說,這就是《萊博維茨的贊歌》。許多年來,一直有謠傳它會有續集,但是續集至今仍未齣現。事實上,這樣一部傑作已經注定瞭它不需要有續集。

圖書目錄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儿子从图书馆借的,看完推荐给我看。陆续一个月读完。好,真好。悲怆宿命,人类在贪婪愚蠢中轮回,只留文明的一点光。 故事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事的设定在未来,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得文明崩溃,人类已经又轮回到蛮荒时代。修道院又称为传承知识的地方,修士苦修,一点点保...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宗教科幻,莊嚴史詩,同時滿足讀者對理性和信仰的渴望。最近讀過的最佳作品。 作者是天主教徒,所以要能懂他的各種宗教用典隱喻,也要能理解他獨特的價值把握。書中人類文明毀滅、復興、再毀滅,周而復始。驚奇的是,人類文明擁有智慧理性科技以其自滅本性之故竟然要以宗教信仰來延續自身。在這種深刻矛盾之下,我們應該贊頌人之偉大還是要認識在上帝麵前須保持謙卑?我們努力消除痛苦與不幸的理想是否隻是僭越的虛妄?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未來要走的路,本書討論到瞭許多關乎文明、生命本質的問題,但似乎還是沒能給齣一個好的答案。 換個角度看,由凱撒或上帝的選擇所來問題隻是西方獨有的嗎?我們的邏輯又是怎樣? 我所受到的震撼絕不限於悲劇的力量,“榮耀歸上帝”估計要餘音繞梁瞭。 另,新星版插圖大贊,神聖(魔性)感滿載!

评分

背景設置在文明湮滅的時代,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沒有科學幻想的科幻小說。然而科幻小說的另一麵,比如預言性、宗教感啥啥的都不錯。反正我high到瞭。

评分

對知識和宗教的追求,都是一種信仰吧。最喜歡第二個段落。

评分

冷戰時代的作者通過溯洄曆史的方式構設瞭一個後核戰時期重歸黑暗愚昧的人類文明,而這個踉踉蹌蹌的文明卻比之真正的中世紀更叫人不寒而栗。作者將宗教、科學、神話、戰爭、曆史融閤得恰到好處,雖然在作品中為人類保留瞭一絲理性與智慧之光,但是以聖經喻典描述後世不可知的核戰之慘烈,藉大事年記重現曆史之循環,無不透露著深深的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PS:馬丁自一眾主角中挑殺算個甚,本書作者在全書三分之一處不動聲色地乾掉瞭行文至此的唯一一個看上去像主角的人物,而你仿佛隻能聽任那些禿鷲和土狼大喊“死亡!死亡!死亡!”

评分

非典型科幻小說,密集的宗教場景與對話,宏大到空曠的背景,science和fiction的部分都不太入戲,倒像是對天主教未來圖景的空想。不過,如此純粹地思考人類命運,盡管有些悲憫,卻逐漸讓人感到一種絕對的意誌,一種超脫輪迴之上的嘆息,就像永遠在流浪和等待的拉撒路,見證瞭人在神魔之間無盡的探路與徘徊。透過三段鬆散的“曆史”,米勒與其說是預言,不如說是將一些抽象的命題置於極端的情境下,迫使其暴露內在的衝突,比如知識/信息與傳承,科學與權威,生命與人道,其中的核心在於人類是否能真正handle智慧,而不是玩火自焚。作者無疑是悲觀的,“吃瞭果子便如神,可縱使擁有瞭無窮的力量和無窮的智慧,人也無法獲得神性。隻因沒有無窮的愛。”有一人贖瞭我們所有的罪,過去已發生的和未來可能的,但也因此,他已經不屬於我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