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女教师希芭和15岁的男学生康纳利堕入爱河,恋情被披露后,她因“猥亵男童罪”身败名裂。小说的叙述者是希芭的同事,教师芭芭拉,一个孤单、敏感、颇有文学修养的老处女。芭芭拉决定为希芭辩护,殊不知她的笔不仅泄露了希芭的秘密,也把她自己的秘密泄露出去……小说获得2003年英国布克奖决选提名。同名改编电影2007年获得第79届奥斯卡奖4项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配乐。
卓伊·海勒(Zöe Heller),生于伦敦,记者、作家。作品散见于《星期日独立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名利场》、《纽约客》、《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1993年后迁居纽约。2002年因《每日电讯报》的专栏获得英国“年度专栏作家”奖。2003年小说《丑闻笔记》入围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决选名单。
卓伊海伦是个冷静的作者,小说写得很聪明,篇幅控制适当,03年的《丑闻笔记》为布克奖最终决选作品,而后拍成电影。故事是一段不伦恋,但剖析的却是人际关系。同事,上下级,老师学生,夫妻,母子,所有的关系到头来,总有掌控者和被控者。 中产闲妇希芭来到平民学校当陶艺...
评分這是書裏我最喜歡的一段: 孤家寡人幷不是世界上最最糟糕的事情。我們可以去參觀博物館、培養嗜好,提醒自己何其幸運,至少不是嘴邊有著蒼蠅飛舞的瘦弱蘇丹小孩。還可以把想要做的事情一一條列出清單——重新整理放床單的橱櫃、學兩艘十四行詩,或不時小小犒賞自己一下——吃...
评分我不知道电影导演为何如此轻率地将芭芭拉施予希芭的情感简单诠释为同性恋情,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解读方式更加具有票房潜质吧。 事实上,在卓依·海勒笔下的两个女人, 只是进行着一场无伤大雅的猫鼠游戏——希芭没有凯特布兰切特的隐忍与犹疑,芭芭拉也没有朱迪丹奇的尖刻与冷酷...
评分最终揭发希芭的人是那个暗恋她却不得善果的老教师吗? 还是那个老处女芭芭拉的潜意识在作祟? 是康纳利的邻居? 还是流言蜚语? 觉得一切如同一出清醒的闹剧,只有置身事外的人看得明白。 希芭和康纳利的感情算是爱吗,一个不过是有些厌倦沉闷婚姻的单纯少妇,一个是青春期荷...
评分在Mel淘书的时候,因为行李体积和重量均有限,几乎每一本都是千挑万选。Zoe Heller的Notes on a Scandal算个例外。这部小说年前就出了中文译本,褐色封面,三只交错的高脚杯,颜色各异,很有那么一点情调。企鹅的旧版,淡绿色封面,一个金发的中年女人把头高高后仰,骄纵,歇斯...
原著同样精彩,由于叙述角度的改变是一个原本平常的故事变得精彩。
评分个人感觉电影比书更好,可能因为先入为主,也有凯特·布兰切特的因素。这是一个现实中的故事,似乎现实的结局要比书和电影都好。
评分讽刺的语气,讲出来的却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评分“我哭,因为我竟然急切想要跟一收集棒球夹克的可笑男人交往,结果连他都拒绝我;我哭,因为我是那种会被美容院理发小姐窃笑的女人;最后,我哭,因为自己哭泣儿感到羞惭,为自己的愚不可及,为自己是一个老小姐,必须在星期六晚上一个人在房间里哀哀自怜。”
评分翻译真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