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的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用细致的研究和极具穿透力的思考,解读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生运动和大众媒介之间的恩怨情仇。
《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学生运动的报道如何抑扬褒贬;运动中公众人物的声誉如何与日俱增,又如何慢慢消散;暴力如何不断升级;媒体的选择如何影响60年代这场学生运动和社会政治变迁。
作者托德·吉特林曾经参与了当时的报道,他不但目睹了媒体是如何歪曲报道的,而且还看到了学生运动自身复杂的结局。
《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在吉特林对于媒体报道和学生运动丰富的叙述中,他的朴素的描写,他的的对于人性的思考方式,为我们在大众传播时代观察民主的意义以及媒介与民主不断扭曲的关系提供了个独特的视野。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上那段重要的时期,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必须明确媒介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运动与媒介的博弈中,媒介所反映出来的运动镜像绝对不是运动本身,也不是完全按照媒介自身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必须明确媒介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运动与媒介的博弈中,媒介所反映出来的运动镜像绝对不是运动本身,也不是完全按照媒介自身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十年前看的第一遍,十年后为写论文看第二遍。 理论基础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作为新左派分子的吉特林通过两条线索详尽分析了社会运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一是60年代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DS)如何被媒体框架所琐碎化、极端化、边缘化的过程,以及是如何分化抗议组织...
评分十年前看的第一遍,十年后为写论文看第二遍。 理论基础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作为新左派分子的吉特林通过两条线索详尽分析了社会运动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一是60年代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DS)如何被媒体框架所琐碎化、极端化、边缘化的过程,以及是如何分化抗议组织...
再看一遍发现和以前关注的点完全不同,我以前都看了些什么!!!
评分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跟大众媒介之间的互动。透过本书,可以看到媒体的报道,绝不只是社会现实的再现,报道本身也会对现实进行建构和消解。作者是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因而既有倾向较强,多少影响了研究的价值中立。全书表述上比较拗口,加上翻译不佳,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评分屎翻译
评分可以当做一本故事书来读。只不过故事性不强而已。
评分为了顽强地面对导师的拷问~随便抓到什么有关没关的书都装模作样地给读起来吧!阿门~文殊菩萨保佑我啊!!!T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