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欧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学思想史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为中心,且重点以西欧为主,后者则重视个人思想贡献为多。本书特点正好补以上之不足:作者以宏观的态度坦诚地从欧洲史源流展开讨论,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后来与回教思想的糅合,追寻近世欧洲思想的源流,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提供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
本书特点:哲学史与社会思想史兼而有之,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角落,重视知识界精英思想与下层民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观,关注中欧、东欧、西班牙以及西北欧的低地国家的思想与文化,重视西欧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揭示今日欧洲思想史格局的历史渊源。
突显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异教文化对整个欧洲思想文化形成的作用。
为我们了解整个欧洲文化的地区多样性与历史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从而突破了按照时代先后发展的线性式思想史的局限。
弗里德里希.希尔(Friedrich Heer 1916–1983),奥地利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8年在维也纳取得博士学位,投身反对纳粹统治,直至二次大战结束。本书初稿因被纳粹统治者没收,作者再次撰写。战后,希尔主编文化政治刊物《犁沟》,并主持出版天主教左翼刊物《论坛》,书稿又遭到奥地利的苏联当局没收,为此第三次重写,终于1953年出版。1962年起,担任维也纳大学思想史教授。着有《欧洲的升起》(1949)、《神圣帝国的悲剧》(1952)、《神的初恋》(基督徒与犹太人关系两千年史) (1967)、《为奥地利文化特性而战斗》(1981)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命运与其史学经典史著《欧洲思想史》的遭遇紧密相闻:在希特勒执政时期,被纳粹政权逮捕,同时本书初稿被没收;在1946年,被奥地利的苏联占领当局错捕,本书第二稿被没收;在病魔缠身、心情悒郁的困境下,第三次从头开始撰写本书,终于在1953年得以面世。
(1)“西方基督教的创立人是非洲人圣奥古斯丁。…“我只企求了解上帝和灵魂,此外一无所未求。这个古代基督教-异教观念中统一的世界撕为两半。…他追随的是基督和一小群人所走的艰难道路,直到世界的尽头。他所相信的是经过筛选的一小批人,在受迫害的漫长黑夜中跋涉,因此...
评分经典之作。翻译上有些小错误,另外一些专有名词译得也并不准确,还好书后有索引。作者是以相当辩证的视角来撰写这部思想史的,因此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从罗马帝国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不同的思想、观念、学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塑造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是一种复...
评分如今在浊世中漂浮,难得有闲情逸致细读如此艰深的著作。之所以买来这本600多页的巨著,完全是为了读读译者的文字和序跋,所谓闲来购书为一序吧。 书是奇书。奥地利思想史教授希尔上世纪40年代完成此书,人被纳粹逮捕,书稿被没收,不知所终。打败了法西斯,46年又重写此书...
评分经典之作。翻译上有些小错误,另外一些专有名词译得也并不准确,还好书后有索引。作者是以相当辩证的视角来撰写这部思想史的,因此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从罗马帝国一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不同的思想、观念、学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塑造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是一种复...
從英文版翻譯 質量不錯。只是希爾的引溯有待商榷吧。
评分优美、怀旧。“在以历史事实填充起来的混杂世界中,纯理性主义是最大的狂想。”(第九、十七、十八章再读一遍……
评分几乎拖垮我整个阅读阵线的一个月,每天一个小时,面对只是略知一二的历史,大量涌出的名字,流派,思想,串联在地域和时代的框架里——这种融汇贯通的脉络体系让我耳目一新。整个对于基督教会和异端的描述,每个异端形成的原因,遭遇,对后世的影响都娓娓道来。东西方属灵和理性的对比,简单的人物背景和其哲学神学体系中的基督教思想和反基督教的思想,历史中民族精神面貌形成的原因推测,以及贯彻在这些事物中的真实。虽然看的如此认真,笔记也做了那么多,但仍然是巨大的难以消化,恶补历史地理,重读时尝试复述阅读法。
评分真正牛逼的书就是当你想用精读的方式去读的时候,会发现它深不见底。而当你有侧重的速读略读之后,会后悔自己丢下了许多东西。
评分记得当初给高中同学做presentati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