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第一辑分“行动”、“思考”、“争论”三部分。
“行动”展现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辛酸苦乐:如何在垃圾里找到新闻线索;如何靠借宿减缩采访费用来确保客观报道而避免因靠赞助不得不在报道中“卖身”;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多方采访使报道更具“肉感”……
“思考”凝集了编辑记者的职业思考和经验心得:大到如何理解把握“客观报道”的标准与“道德化”的尺度、如何实现大尺度观察与细节化表述的兼容,小到如何与官员打交道、如何规范使用人名头衔、如何正确表述匿名消息源……
而“争论”则借由报社内部对《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一文的激烈辩论,直观生动地呈现出南方周末内部评报传统与新闻操作后台。
看完之后拖了半天。。。 恩恩,总算在1月把这篇写出来了。。。 社会学中有前台后台之说,大抵是和社会角色与本我差不太多。后台这个名字,如果后面是写南周记者的生活情况,甚至感情生活八卦绯闻啥的,想必也会很好看,呵呵,当然这是笑话了。 《后台》这本书很好看。但“解...
评分歌德和阿赫玛托娃都曾表述过身于一个大事纷至沓来岁月的慨叹与激情,也许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那种“黄金时代”。“向上的痛”或是“变化”所致的“断裂”并不足以称之为“空前绝后”,但它的确是一个相对参差多态的时代,是一个可有所为的时代。 看到前言中坚定地写...
评分近几天,我的手边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南方周末的《后台》,另外一本则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两家媒体分别可以代表本国最优秀的媒体,两本分别阐述各自媒体故事的书。虽然两家报纸所属领域很不同。 我对《后台》是有期待的,因为决定买这本...
评分 评分2007-03-30 10:40:35 来自: 山水间 (北京) 承蒙后窗兄惠赠,终于得阅《后台》,用一天多时间看完,感觉很是解渴,但更感到意犹未尽,还不够过瘾。想起后窗“请多批评”的指示,也来简单谈谈读后感吧。 我的瘾头可能是被此书封面上一句广告词...
学到了很多东西
评分小样荐购 图文五楼 站着看完
评分把自夸的部分去除掉就更好了,那这样岂不是没剩多少内容(一种尴尬哈哈)。最后一页是读者留言,第一个是北大的方可成。一晃都整整十年过去了。
评分这本比第二辑的感觉要好,着实是对南周的印象越来越差了……看看他们以前的东西反倒很带劲
评分之前的良心和之后的素质。记者最重要的两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