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階層與蘇聯劇變研究

蘇聯社會階層與蘇聯劇變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黃立茀
出品人:
頁數:635
译者:
出版時間:2006-8
價格:49.00元
裝幀:簡裝本
isbn號碼:978780230057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蘇聯
  • 社會學
  • 曆史學
  • 俄羅斯
  • 蘇東研究
  • 政治學
  • 政治
  • 曆史
  • 蘇聯社會階層
  • 社會結構
  • 政治變革
  • 曆史研究
  • 階級分析
  • 蘇聯劇變
  • 冷戰曆史
  • 社會變遷
  • 製度轉型
  • 意識形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原創性的學術著作。作者兩次卦俄羅斯拜訪社會和曆史學頂級學者和著名學者,收集瞭一萬餘頁俄文文獻,充分肖取瞭俄羅斯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本書對1917~1991年蘇聯社會史進行瞭新的社會學闡釋——蘇聯社會劃分為擁有職位權力資源的管理者集團與擁有知識或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集團,在兩個社會集團內部,依據權力規模和知識、勞動技能水平,劃分為十一個社會階層。分析瞭各個社會階層與經濟、政治體製的利益關係、矛盾與衝突,並從社會階層行為與製度變遷互動的視角,探討瞭蘇聯社會結構嬗變以及蘇聯的劇變。該書為國內第一部係統研究蘇聯社會史的學術專著,國傢社科基金評審專傢評價“該書是一部拓荒性的學術著作,對蘇聯劇變研究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

著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俄羅斯東歐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蘇聯政治社會史和蘇聯計量史學研究。獨著、主編、閤著著作7種,譯著(閤譯)1部。主要有《社會主義政治製度模式的曆史考察》、《蘇聯興亡史綱》、《蘇聯史學理論的發展》等。在國內和俄羅斯發錶論文數十篇,主要有《蘇共政治控製衰變探析》、《從平民私有化到官員私有化》、《20世紀俄羅斯民族問題的思考》(俄文)、《中俄政治改革與政治精英變化比較研究》(俄文)、《現代製度浪漫主義》、《蘇聯曆史檔案的解密、編纂與齣版》等。關於俄羅斯社會轉型的研究成果在國外受到關注。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研究任務與研究對象 二 蘇聯社會階層發展與蘇聯劇變相互關係的主綫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四 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第一編 十月革命後第一、二次社會資源再 分配:蘇聯社會結構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 蘇聯社會結構的理論 第一節 蘇聯社會結構的理論來源 一 馬剋思主義對未來共産主義社會結構的設想 二 馬剋思主義關於實現無階級社會途徑的論述 三 馬剋思主義關於實現無階級社會階段的論點 第二節 蘇聯領導人關於蘇聯社會結構的理論 一 列寜對社會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四大貢獻 二 斯大林關於蘇聯社會結構理論的創見 三 赫魯曉夫關於蘇聯社會結構的理論 四 勃列日涅夫關於蘇聯社會結構的理論 五 安德羅波夫關於蘇聯社會結構的理論第二章 十月革命後第一、二次社會資源再分配:蘇聯社會結構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十月革命後第一次社會資源再分配:“單一性”社會結構的初步形成 一 消滅剝削階級 二 嚮城鄉資本主義、小資産階級分子全綫進攻 三 工業化與“單一性”社會結構的雛形 第二節 社會結構“單一性”的發展 一 赫魯曉夫時期:單一性社會結構的形成 二 勃列日涅夫時期:社會單一性的發展 三 社會結構單一性的擴展 第三節 第二次社會資源再分配:社會結構“兩極性”的形成與深化 一 從“工人監督”到“總管理局製度” 二 指令性計劃經濟體製的建立與社會結構兩極性的形成 三 社會結構兩極性的深化第二編 蘇聯社會分層、社會結構及其與集權體製關係的分析第三章 1980年代中期蘇聯的社會分層與社會結構分析 第一節 關於階級與階層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 階級與階層的概念 二 基本階級和非基本階級 三 社會分層的基本概念與方法 第二節 影響蘇聯社會分層的因素 一 列寜關於階級的定義 二 與生産資料管理權的關係:影響蘇聯社會分層的本質因素 三 勞動方式和教育水平:蘇聯社會集團內部分層的基本因素 第三節 蘇聯的社會分層與基本社會結構 一 生産資料支配、管理權在蘇聯社會中的分配 二 蘇聯社會的分層與基本社會結構 三 對管理集團內部的分層 四 根據權力規模對決策層內部縱嚮的分層 五 根據權力係統對決策層橫嚮的劃分 六 對勞動集團內部的分層 第四節 蘇聯各個社會集團、階層的經濟地位和社會結構 一 管理集團成員的經濟地位 二 勞動集團成員的經濟地位 三 兩個社會集團的相互關係與蘇聯的社會結構 第五節 社會結構兩極性的深化, 一 列寜至斯大林時期:從工資水平相當到差距擴大 二 赫魯曉夫時期:利益集團的齣現和貪汙賄賂的轉摺點 三 勃列日涅夫時期:特權階層形成,以權謀私盛行 附錄第四章 蘇聯的社會流動 第一節 蘇聯勞動集團成員的社會流動 一 社會流動與社會流動類型的概念 二 蘇聯的社會位差與社會流動的兩種類型 三 勞動集團成員流動的渠道 四 勞動集團成員分派安置機關的類型和職能 第二節 蘇聯管理集團成員的社會流動 一 “官冊”製度:蘇聯黨、國傢和社會組織領導乾部的任命製 二 等額選舉製:蘇維埃代錶的選拔製度 三 學位一學銜製:科學乾部晉升管理製度 第三節 單一性:蘇聯社會流動的特點 一 社會流動主體、客體與社會流動驅動力的單一性 二 社會流動渠道的單一性 三 社會流動方嚮的單一性 四 社會資源分配體製的相對封閉性第五章 蘇聯社會結構與集權體製 第一節 單一性與兩極性社會結構對蘇共集權政治體製的雙重影響 一 社會結構單一性:蘇共集權政治體製的社會基礎 二 社會結構單一性、兩極性對蘇共集權政治體製的負麵衝擊 第二節 社會流動方嚮單一性對集權政治體製的雙重影響 一 社會流動方嚮單一性對集權體製的保障 二 懶惰、保守:社會流動方嚮單一性對工人的消極影響 三 保守、官僚主義、腐敗:乾部職務任命製與終身製的消極影響 第三節 社會流動渠道單一性對集權體製的影響 一 青年工人與工人技能等級製度的矛盾 二 科學工作者與學位一學銜製度的矛盾 三 青年乾部、社會下層精英與官冊乾部製度的矛盾 第四節 集權體製與單一性、兩極性社會結構瀕臨危機 一 保守意識、社會消極性彌漫,無序流動漸成趨勢 二 體製邊緣階層擴大 三 不滿情緒嚮社會各階層蔓延第三編 戈爾巴喬夫改革:十月革命後 社會資源第三次再分配與蘇聯 社會階層內部結構的變動第六章 蘇聯社會結構對戈爾巴喬夫改革方針選擇的影響與製約 第一節 蘇聯社會結構一利益關係對改革方針第一次調整的影響 一 確定“經濟社會加速發展戰略” 二 轉嚮經濟分權改革的方針 第二節 經濟分權改革與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變動 一 改革對管理集團乾部既得利益的觸動 二 經濟改革以後工人利益的得失 三 在經濟改革中知識分子利益的得失 第三節 保守社會力量的凸現 一 管理集團內部的改革派彆 二 工人內部的改革派彆 三 知識分子對改革的態度 四 改革的社會力量對比 第四節 蘇聯社會結構一利益關係對改革方針第二次調整的製約 一 自上而下龐大保守力量對改革的抵製 二 經濟改革在空轉 三 以政治資源補償經濟損失:選擇政治改革的方針第七章 經濟改革與社會階層的經濟分化 第一節 經濟資源再分配與社會流動的多元化 一 經濟資源再分配與多種經濟形式的發展 二 社會流動渠道和流動方嚮的多元化 第二節 自發市場的齣現與社會資源價值的變化 一 自發市場的齣現 二 職位權力資源的變化 三 知識技能資源的升值與開發 第三節 自發市場的發展與社會階層的經濟分化 一 資本原始積纍與財富精英的崛起 二 小商人群體的擴大 三 廣大群眾經濟狀況惡化 四 社會的經濟分化與邊緣階層的齣現第八章 政治改革、政治資源再分配與政治邊緣階層萌芽 第一節 政治體製改革對社會資源價值的顛覆 一 蘇共第十九次代錶會議與分權政治體製改革方案 二 政治職位權力資源的貶值 三 知識技能資源的升值 第二節 競爭性差額選舉與政治資源嚮社會下層轉移 一 激進民主派知識分子在群眾中做瞭放棄社會主義原則的準備 二 平民上颱與權貴落馬 三 誰是競選的贏傢 第三節 政治資源從蘇共嚮蘇維埃轉移與政治邊緣階層的萌芽 一 嚮蘇共集權政治模式的挑戰 二 新政治中心的形成 三 民主政治精英崛起與政治邊緣階層萌芽第四編 十月革命後社會資源第四次 再分配:集權體製終結與 蘇聯社會結構的嬗變第九章 新社會群體的發展、搏擊與自下而上進行的社會資源再分配 第一節 新經濟力量爭取發展的奮力搏擊 一 新型經濟組織的擴展與傳統經濟勢力和社會觀念的矛盾 二 非國有經濟社會組織的建立和搏擊 第二節 新政治群體爭取製度保障的運動 一 民主派爭取“保障反對派權利”的鬥爭 二 非正式組織與爭取撤消“憲法第六條”的運動 第三節 自下而上:社會資源的第四次再分配 一 多黨製的確立與地方政權嚮民主派的轉移 二 《所有製法》的頒布與非國有化、自發私有化的發展 附 錄第十章 集權體製的終結與蘇聯社會結構的嬗變 第一節 改革後期政治資源的再分配與“八一九”決戰前夕的政治力量對比 一 蘇聯政治精英的迅速衰落 二 民族精英政治資源迅速擴張 三 “八一九”決戰前夕的政治力量對比 第二節 “八一九”政治決戰與新政治精英階層的誕生 一 “八一九”政治決戰 二 蘇共解散與蘇聯政治精英階層開始消亡 三 蘇聯解體與新政治精英階層的誕生 第三節 私有化法令的頒布與蘇聯社會結構的瓦解 一 《私有化法》:徹底砸碎蘇聯社會結構經濟基礎的曆史性文件 二 自發私有化的瘋狂發展與生産資料關係的新格局 三 蘇聯社會結構的瓦解:新社會結構雛形齣現在俄羅斯的地平綫上結論主要參考文獻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黄立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对1917至1991年74年间的苏联社会阶层状况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将苏联社会从整体上划分为两大社会集团——拥有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和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集团,而后分析了两...

評分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黄立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对1917至1991年74年间的苏联社会阶层状况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将苏联社会从整体上划分为两大社会集团——拥有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和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集团,而后分析了两...

評分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黄立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对1917至1991年74年间的苏联社会阶层状况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将苏联社会从整体上划分为两大社会集团——拥有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和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集团,而后分析了两...

評分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黄立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对1917至1991年74年间的苏联社会阶层状况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将苏联社会从整体上划分为两大社会集团——拥有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和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集团,而后分析了两...

評分

《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黄立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本书对1917至1991年74年间的苏联社会阶层状况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将苏联社会从整体上划分为两大社会集团——拥有权力资源的管理者集团和从事具体劳动的劳动者集团,而后分析了两...

用戶評價

评分

李慎明搞的那個居安思危片子應有藉用此書許多觀點和分析,但扔掉瞭老左派階級分析法和不可求速滅資本主義成分的中右結論—事實上兩者恰是矛盾所在。觀點堆得高但分析散亂,十一階層關係論述不清,材料組織不佳,蘇聯已消滅階級的論斷也需討論,不過資料和綫索有用。以此書反照中國,改革成功(或曰變天失敗,看立場)的原因有三:其一曰本國單一體製管控遠未達工業發達的蘇聯水平,且大躍進慘敗後小農經濟、城鎮商品經濟等各種成分能艱難生存,為日後多元經濟發展留下火種;其二曰雙軌製、漸進改革、鄉村試驗、下崗乃至腐敗,尤其是試驗和腐敗,前者收買書中所謂邊緣階層,後者等於在經濟體製本身資源不足時用新産生的經濟利益“贖買”補償瞭老精英(恰與張曙光觀點暗閤);其三曰黨軟硬兼施,迅速自我改製為改革號令中心,配以鐵腕彈壓,重塑閤法性

评分

社會學

评分

本書前部分不錯,能看齣作者為寫此書做瞭不少工作,皆是事實和數據說話,但又簡潔不拖遝。改革的擁護者肯定是得利者。

评分

本書前部分不錯,能看齣作者為寫此書做瞭不少工作,皆是事實和數據說話,但又簡潔不拖遝。改革的擁護者肯定是得利者。

评分

本書前部分不錯,能看齣作者為寫此書做瞭不少工作,皆是事實和數據說話,但又簡潔不拖遝。改革的擁護者肯定是得利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