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

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人民齣版社
作者:俞曉紅
出品人:
頁數:492
译者:
出版時間:2006-9
價格:38.00元
裝幀:簡裝本
isbn號碼:978701005774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唐代佛教
  • 古典文學
  • 古代小說
  • 佛教
  • 五代十國
  • 中國神話
  • 中國古代文學
  • 佛教
  • 唐五代
  • 白話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宗教研究
  • 小說史
  • 中國文學
  • 曆史文學
  • 唐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佛教東傳的過程,對中國來說就是經曆瞭一個外來文化與固有的傳統文化衝突直至融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佛教的觀念深刻影響瞭漢民族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心理,帝王後妃、文人纔士、黎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都與佛教發生瞭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關係。而寺院僧徒講經說法時,有意藉助佛教文學中故事性譬喻性的題材,以宣教輔教,示現化導,這一方式導緻瞭唐五代時期俗講“變文”的産生。從“變文”的體式、題材諸方麵看,其中一部分已經具備瞭白話小說的諸種美學特徵,可以視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發端,並且影響到後世白話小說的發展,擁有明顯的小說史價值。

  中國古代小說基本上可分為文言和白話兩類,所以研究中國古代小說,在學理上,應以對中國古代小說“一種體裁兩種語體”的認知為前提。中國小說的産生、發展之所以與歐洲小說的産生、發展不同,最突齣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文學沒有在自己的曆史進程中形成類似於歐洲的“神話—史詩”傳統,即敘事詩傳統,因此,書麵敘事藝術的經驗首先是在中國古代層齣不窮的各類散文體史書——“史傳”及其衍流雜史、雜傳、誌怪書中分散纍積的。

著者簡介

俞曉紅,女,1962年8月生於安徽歙縣。現任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副主任、紅樓夢研究室主任;中國紅學會理事,安徽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近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004年6月於上海師範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錶論文40馀篇,齣版專著《形象:文化的投影》(中國文聯齣版社,2001),參與編撰辭典、教材7部,省、部級科研立項7個。

圖書目錄

序言
緒言
第一章 佛典的傳譯、流播和佛教的本土化
第一節 譯經方式:口述筆受,建立譯場
第二節 譯經文體:華梵結閤,韻散相同
第三節 價值取嚮:藉外傳內,格義擬配
第四節 文化流播:崇佛習佛,走嚮世俗
第二章 “變”、“變文”與“變相”疏證
第一節 “變文”成說
第二節 疏“變”
第三節 多重文化視角的考察
第四節 從“變相”看“變文”
第三章 俗講、變文與白話小說的形成
第一節 講唱者:身份的變遷與技藝的傳播
第二節 書錄者:發願、修持與教化
第三節 接受者:聽講與閱讀的雙重接受
第四節 唐五代白話小說的界定
第四章 唐五代白話小說的敘事體製
第一節 敘事體製的淵源與衍變
第二節 敘事形式的特徵與功能
第三節 佛典語匯的襲用和變異
第五章 唐五代白話小說的題材來源
第一節 佛經故事的直接演化
第二節 僧道故事的敷衍變異
第三節 史實時事的異樣觀照
第四節 民間故事的雜糅變遷
第六章 唐五代白話小說的觀念世界
第一節 修道說法的人生觀
第二節 善惡輪迴的果報觀
第三節 三教融存的倫理觀
第四節 三世三界的時空觀
第七章 佛典的傳譯與流播對中國文學世界的影響
第一節 促生瞭中國文學的新質文體
第二節 拓展瞭中國文學的想象空間
第三節 補構瞭中國文學的形象體係
第四節 生發瞭中國文學的三生觀念
徵引文獻
後記
補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看瞭幾天都看不動的書,無需多言

评分

看瞭幾天都看不動的書,無需多言

评分

看瞭幾天都看不動的書,無需多言

评分

看瞭幾天都看不動的書,無需多言

评分

看瞭幾天都看不動的書,無需多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