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役》是对这次战役的扣人心弦的报道,包括了对战斗的叙述,但它却并不是军事报道。更恰当地说,它是普通人的故事,军人和平民的故事,他们陷入了随着失败和胜利而来的绝望、沮丧、恐惧和强暴之中。柏林之战,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所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于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西方盟军称之为A日。在这个时刻,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使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俄国人对城市的进攻也由此开始。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区的达到终结的斗争,是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发起的最后攻势,它毁灭了欧洲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首都,并导致了庞然大物般的纳粹的垮台。它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科尼利厄斯·瑞恩(comelius Ryan),1920年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在那里成长。他后来成为杰出的战地记者,与美军第八和第九航空队一起执行了14次飞行轰炸任务,报道了D日登陆以及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穿越法国和德国的挺进。欧战结束以后,他又报道了在太平洋的战争。除了他的经典著作《最长的一天》、《最后一役》和《遥远的桥》之外,他还写了许多其他作品,在世界各地用20多种语言发行。瑞恩在1973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勋位勋章,当时被称誉为”也许是现在在世的最为才华横溢的记者”。他死于1976年。
意大利作家莱维这样讲过:“那些真正掉入底层的人,那些亲见蛇蝎恶魔之人,不是没能生还,就是从此哑然无言。” 美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其《战后欧洲史》的第一卷里列举了一组数字,在1939年至1945年,3650万欧洲人死于与战争相关的原因,而且数字不包括自然死亡以及由于战争...
评分因为看了D日,对作者已经在中国出版的另外两本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卓越上买的,来了一看,很多年没看过这样厚的书了。主要是遥远的桥厚。 以前一直很好奇,柏林的人们怎样面对被一分为二的生活,从这书中看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还有围绕战...
评分因为看了D日,对作者已经在中国出版的另外两本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卓越上买的,来了一看,很多年没看过这样厚的书了。主要是遥远的桥厚。 以前一直很好奇,柏林的人们怎样面对被一分为二的生活,从这书中看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还有围绕战...
评分有时在想是正义与否决定立场的不同,还是立场不同决定正义与否。人类的社会性有时是一种绑架,使人无法再自由,当然没有无边界的自由,权利和义务永远是相对的。
评分超爱作者写作的架构安排,比起第一部显然娴熟不少,唯一的遗憾是攻城部分苏俄为主资料可能不够充分所以占的篇幅反而不太大;封面的照片能把处女座的军迷们逼疯吧。
评分我看见战争的表情。
评分从战争开始元首直接插手军事指挥开始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集团DC容易陷入派系斗争,但个人DC只有在明君的情况下才有些许的优越性。
评分东线篇幅太少,看得不过瘾,不过这样的全景式描绘真的比看干巴巴的战史真实震撼多了。钦佩作者亲自采访当事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职业精神,把握全局的文字功力相当了得。强烈鄙视毁掉这本书的译者和编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