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看过一本, 而且还是一本不完整的 到现在还记得的几篇: 一篇小说写一个在上海寄宿在叔叔家的小姑娘,王沪江?这个小姑娘学习很好,叔叔家的儿子学习差, 小姑娘在叔叔家寄人篱下的心情我那么小的时候就似乎能理解了。最后的结尾是小姑娘在班上竞选班长,"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名言就是从那里学到的. 一篇的故事貌似是写早恋. 一个学习差的男生到江边的山上捕蛇,遇到了班上的女生学习委员. 两个人在江里比赛游泳,游到终点的有青皮西瓜吃. 还能记起来的一篇是童话。老鼠偷到了一个手电筒,当成制服猫的武器,把一个叫咪咪的猫的眼睛闪了。后来有个小...
评分爸爸工作很忙,难得有时间和我聊天,但爸爸很爱我,从不多的工资里给我订了<<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两本少年文学刊物是我们父女对话的切入点,现在能记住的只有一个连载'舒克和贝塔' 爸爸在我11岁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今天在豆瓣看到少年文艺的图片让我又想起爸爸的爱.
评分三年级看的书是不是叫三级书?我还记得那时老师发订书单时我爹坚持让我定这本,我觉得草这什么吊名,我想定的是大阴茎侦探。真的没从想过这刊杂志会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读而已,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网吧。最明显的效果是语文成绩高的吓人...
评分说来很巧合,我的少年文艺之旅始自老爸,也终结于他。 小学时读《儿童文学》的时候,被老爸瞅见,非揪着我去市中心的邮局,逼着我买了本《少年文艺》,回家逼着我读,有下对话: “儿童文学那是小孩子读的,你都快升初中了。” “人这读者年龄9~99岁嘛。”我嘟着嘴指着封底抗议。 “少年文艺好,我小时候就读少年文艺,就读它。” 于是乎,不情不愿地去翻,结果一发而不可收。 初中三年,雷打不动地就是一月俩本的她。妈妈也不用我催促,书下来的时候就帮我买好。每当我知道出刊的时候,回家都是用飞的速度。回到家扔了书包踢开卧室的门看见玻璃...
评分90年代的《少年文艺》是小开本的,价格大概是一块五毛钱。封面常常都是这样印着一个阳光男孩或者清秀的少女,风格与《十六岁的花季》类似,有一期封面的模特就是欧阳严严,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国画作品做封面,而那四个字少年文艺却总是如一的印在这个位置,我对它是多么熟悉呵! 那时候的杂志大多都是由儿童文学作家来写的,偶尔也会有一些少年作家的作品,但是不多。现在成名趁早的作家实在是太多了,那时候读的都是秦文君,肖复兴,阿桂子...... 我的《少年文艺》曾经都是一摞一摞的,而且翻得很旧,我自己就喜欢过几个月翻上一遍,还要借给别人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