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看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哪一期,反正记忆中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和好朋友放了学冲向邮局旁边的报刊亭,摸出皱巴巴的三快钱,只为买到最新一期的<<少年文艺>>.我很喜欢新书的淡淡的油墨味,每次书到手后的第一反映不是翻阅内容,而是使劲地把油墨味吸入鼻腔,融入血液.渐渐地,这成为一种习惯,或者嗜好,延续到现在. 年少时总觉得沈石溪很伟大,他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总能让我们感动地落泪.他的那篇<<最后的燃烧>>,以日记的形式讲了一个爱好美术的女生学业有成,但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患上了癌症,她说服家人回到家...
评分说来很巧合,我的少年文艺之旅始自老爸,也终结于他。 小学时读《儿童文学》的时候,被老爸瞅见,非揪着我去市中心的邮局,逼着我买了本《少年文艺》,回家逼着我读,有下对话: “儿童文学那是小孩子读的,你都快升初中了。” “人这读者年龄9~99岁嘛。”我嘟着嘴指着封底抗议。 “少年文艺好,我小时候就读少年文艺,就读它。” 于是乎,不情不愿地去翻,结果一发而不可收。 初中三年,雷打不动地就是一月俩本的她。妈妈也不用我催促,书下来的时候就帮我买好。每当我知道出刊的时候,回家都是用飞的速度。回到家扔了书包踢开卧室的门看见玻璃...
评分小学因为看图说话训练经常受老师表扬的缘故我语文课发言非常积极,言多必失,公开课上《列宁和养蜂人的故事》我一句:“谈天就是谈天上的事情。”造成全体在场老师失态并沦为全年级笑柄一周。我妈当时都跟我说:“校门口排路队的学生说起你....."那个时侯的我并没有觉得会对文字有什么感觉。不久后我在学校的长廊的石凳上邂逅了我的“初恋”。那是一本年龄比我还大的书,封面布满了皱纹,书页泛黄发卷,几个模糊不清的字《少年文艺》,很容易理解她的主人为什么抛弃了她。当时的我凭着一腔好奇心和泥巴里进沙子里出的胆识,也不管它是文艺还是瘟疫了,收...
评分90年代的《少年文艺》是小开本的,价格大概是一块五毛钱。封面常常都是这样印着一个阳光男孩或者清秀的少女,风格与《十六岁的花季》类似,有一期封面的模特就是欧阳严严,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国画作品做封面,而那四个字少年文艺却总是如一的印在这个位置,我对它是多么熟悉呵! 那时候的杂志大多都是由儿童文学作家来写的,偶尔也会有一些少年作家的作品,但是不多。现在成名趁早的作家实在是太多了,那时候读的都是秦文君,肖复兴,阿桂子...... 我的《少年文艺》曾经都是一摞一摞的,而且翻得很旧,我自己就喜欢过几个月翻上一遍,还要借给别人翻...
评分爸爸工作很忙,难得有时间和我聊天,但爸爸很爱我,从不多的工资里给我订了<<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两本少年文学刊物是我们父女对话的切入点,现在能记住的只有一个连载'舒克和贝塔' 爸爸在我11岁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今天在豆瓣看到少年文艺的图片让我又想起爸爸的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