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发现,后旅游时代出行的理由,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探险的经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文化版图的胀缩等各种有趣的话题。 “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编辑记者”组成的策划采编队伍,使杂志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中国高档杂志中的著名品牌。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本对外出售版权的杂志,成功地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现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日文版等版本)。如今在中国,《...
评分上大学以后基本上就不买书了, 因为我信奉“书非借不能读也”~~~ 不过有一本书每年十月份都想买, 那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每年的10月版~ 第一期引起轰动10月版是2005年的《选美中国特辑》 以其厚度精美度和别出心裁的“选美”标准而备受推崇, 等我发觉想买的时候早已卖空了, 即使托同学在别的地方找找都没有捡到漏网之鱼。 (当然后来杂志社出了精装本,但比期刊贵了不少,偶已买不起了) 2006年的10月版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讲的是从上海到西藏的318国道,包含著名的川藏线。 2007年的10月版是《塞北和西域》, 说的是大西北的风情...
评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小时候看武侠,记得最清楚的两个地理名词就是“中原”和“江南”,一般雅号冠名江南的无不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后宫三千的小哥儿,不过一般当不了主角,充其量是主角的情敌对手或者二号人物这样。 说实话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江南在哪里,我怀疑江南大侠们也自己糊涂着。 之所以勾起我的...
评分一般都选择在图书馆看《中地理》,毕竟价格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这次一看到是介绍江南,毫不犹豫地买下,兴奋地翻开,内容却颇令人失望。都是些平常泛泛的报道,挖掘出的深度不够。广告倒是越来越多…… 个人更喜欢2月版,对于姓氏的介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在全国大范围内搜罗“东南西北”“柴米油盐酱醋茶”,趣味性猎奇性高,创意性足,也能把知识传播得更彻底(至少让我知道中国现在还有人姓“第五”的) 但总的来说,《中地理》的广告越来越多,商业气息越来越强,怎样协调商业和学术的权重?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