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初版於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學思想體係的理論基礎。全書共五章,主要包括瞭本體論、認識論、文化觀、曆史觀和倫理學思想五個部分內容。作者將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閤,對東西文化加以比較,極富開創性和啓發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煥,畢生緻力於中國儒傢文化的復興和著述研究,主要代錶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我這書於民國十年鞦間齣版後,不久便有幾處頗知自悔。所以於十一年付三版時曾為自序一篇特緻聲明。其後所悔更多,不隻是於某處某處曉得有錯誤,而是覺悟得根本有一種不對。於是在十五年春間即函請商務印書館停版不印。所以近兩三年來外間久已覓不到此書瞭。
這書的思想差不多是歸宗儒傢,所以其中關於儒傢的說明白屬重要;而後來彆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麵為多。總說起來,大概不外兩個根本點:一是當時所根據以解釋儒傢思想的心理學見解錯誤;一是當時解釋儒傢的話沒有方法,或雲方法錯誤。
大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傢都必有他所據為基礎的一種心理學。所有他在倫理學上的思想主張無非從他對於人類心理抱如是見解而來。
而我在此書中談到儒傢思想,尤其喜用現在心理學的話為之解釋。自今看去,卻大半都錯瞭。蓋當時於儒傢的人類心理觀實未曾認得清,便雜取濫引現在一般的心理學作依據,而不以為非;殊不知其適為根本不相容的兩樣東西。至於所引各派心理學,彼此脈路各異,亦殊不可並為一談;則又錯誤中的錯誤瞭。十二年以後始於此有悟,知非批評現在的心理學,而闡明儒傢的人類心理觀,不能談儒傢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積漸有悟,乃一麵將這書停版,一麵擬寫成《人心與人生》一書;欲待《人心與人生》齣版再將這書復版。因為這書所病非是零星差誤,要改訂直無從下手,隻能兩書同時齣版,以後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點根本不對的,所謂解釋儒傢的話沒有方法,其覺悟更早於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雲“……我當時所懷抱‘格物’的解釋亦同許多前人一樣,以自己預有的一點意思裝入‘格物’一名詞之下…… ”便是。大凡一種為人崇奉的古書,類如宗教中的經典或有其同等權威者,其注解訓釋都是歧異紛亂不過。不惟是種種不同,直是互相違反,茫無憑準。這一麵由古人不可復起,古時社會一切事實背影不復存在,凡其立言之由,齣語所指,均不易確定;或且中經作僞篡亂,錯簡訛奪,一切文字上待考證校訂處,益滋紛淆;而一麵由後人各就己意發揮,漫無方法準則,有意地或無意地附會牽和,委麯失真。仿佛聽說有人考過《大學》格物的解釋古今有幾百種不同。試問若此,我們將何從置信?所以除史實上文字上應亟作考證校理功夫外,最要緊的便是大傢相戒莫再隨意講,而試著謀一個講解的方法以為準則。庶幾不緻於無從置信的幾百種說外又添多一種;而糊塗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覺在這本書中所為儒傢的講說沒有方法,實無以彆於前人。因有《孔學繹旨》之作,期望著有點新的成功;曾於十二年至十三年間為北大哲學係講過一個大概。所有這書中講的不妥處亦是預備以新作來救正。
卻不謂十五年以來,心思之用又彆有在,兩種新作到今十八年瞭,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結成的《中國民族之前途》一書,卻將次寫定齣版。是書觀察中國民族之前途以中國人與西洋人之不同為主眼,而所謂中西之不同,全本乎這本書人生態度不同之說,所以兩書可算相銜接的。因此,這本書現在有復版的必要。我嘗於自己所見甚的,不免自贊自許的時候,有兩句話說:“百世以俟,不易吾言。”這本書中關於東西文化的核論與推測有其不可毀滅之點,縱有許多錯誤、偏頗、缺失,而大端已立,後之人可資以作進一步的研究。即上麵之所謂根本不對的,其實亦自經過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無謂。不過《人心與人生》《孔學繹旨》既未得一同齣版,隻好先以此序敘明年來悔悟改作之意,俾讀者知所注意而有彆擇;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內容新義,未獲在這裏嚮讀者請教。實是有歉於衷! 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漱溟於北平清華園
後記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首次齣版於1921年,距今已七十餘年,在當時的東西文化論戰中曾引起思想學術界的重視。自七八十年代起,隨著海內外現代新儒學研究的興起,此書再度受到人們的注意,並被視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現在以橫排本重新問世,也主要是為適應人們瞭解和研究現代新儒學這一中國當代重要思潮的需要。
此書首次於1921年10月由北京財政部印刷局齣版。1922年1月起改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至1930年先後印行八版。1987年2月,商務印書館為紀念建館九十周年,又根據小字本影印齣版一次。現在這個版本即以小字本為準,又將大字本中的兩則著者告白補入,並勘正個彆錯字與標點。這個版本還收入瞭著者1980年所寫的跋記;刪去瞭已失時效的“時論匯編”,約四萬字;又增加瞭兩篇附錄。
關於這兩篇附錄,須稍加說明。附錄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導言。
此文寫成於1919年夏,即著者1920年9月在北大首次就此問題作演講之前一年,因此可以說這是著者論述此問題最早的一篇文字。附錄二:《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早在1926年本書第八版 《自序》中,著者即錶示“頗知自悔”,其自悔處之一即是“蓋當時於儒傢的人類心理觀實未曾認得清”,而非闡明儒傢的人類心理觀不能談儒傢人生思想。此後數年,著者即對此問題不斷思考和研究,而此文正是這一思考和研究曆程的翔實的記述。當然,關於思考和研究的結果,那還須參閱著者晚年著作《人心與人生》一書,方能瞭解其全貌。
概要 本书总的概要是:第一章先从中国实际生活出发,说明当时中国的西方化已经是从头到尾、从外到内的,抛出了本书的论题“东西方文化如何调和”;第二章与第三章阐明“东方化”“西方化”概念之所在,将西方化阐述为科学化和民主化,第四章详细论述西方、中国、印度哲学的比较...
評分 評分这本书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但当时也根本不懂,只是记住了什么向前、调和与向后,觉得很对,后来写很多小文章,也经常引用梁先生的这个观点。此次重读的时候,越发觉得梁先生的这个观点确实是高屋建瓴。特别是于我而言,梁先生的很多思想经历对我都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关...
評分本書論證不足(可能是身為講演的壞處),立論基礎比較薄弱(他自己也说不能以学术眼光视之),但勝在對儒家精神的分析、對西哲發展的敘述很精到;至於印度和佛教的内容我不甚瞭解,據老師講,梁的理解是有一些謬誤的(不过梁自己也说只是己见而非全乎佛家)。 其实仔细读了本...
評分这本书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但当时也根本不懂,只是记住了什么向前、调和与向后,觉得很对,后来写很多小文章,也经常引用梁先生的这个观点。此次重读的时候,越发觉得梁先生的这个观点确实是高屋建瓴。特别是于我而言,梁先生的很多思想经历对我都有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关...
梁漱溟講東西文化,和木心先生講文學史有幾分相像。其關竅不在於引經據典,不在於考證確鑿,而在於思想之靈氣,學問之貫通。
评分梁漱溟說其一生探求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人生問題,另一個是中國問題。這本書齣版於20年代,結閤時代背景,可謂意義深遠,梁先生的擔當和使命感亦令人肅然起敬。可惜直到現在,似乎我們也沒有像老先生希望的那樣,走上穩健又有活力的,充滿情感的自然調和之道,反而是順著必將走到絕路的堅船利炮那個方嚮一路狂奔而去瞭,,,
评分我總覺得梁漱溟是野狐禪。大概是因為我記不關心天下的安定,也不樂意去關注什麼內心的寜靜。(笑,毒舌瞭)
评分大學時讀的
评分此書已經不閤乎現在時代之需要,比如書中對於科學的本質認識有許多偏差,而很多觀點如今也都是常識。如果非是學術研究,並不建議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