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7日齣生的西格弗裏德·倫茨在法西斯統治下度過童年時代,1943年中學畢業後應徵入伍,納粹軍隊潰敗時逃往丹麥。戰後,他入海德堡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德國文學和哲學。1951年起成為職業作傢,定居在漢堡。
倫茨主要作品有小說《空中之鷹》、《與影子的決鬥》、《激流中的人》、《麵包和運動》、《燈船》、《滿城風雨》等。他的作品被翻譯成22種文字,獲得多種奬項。
倫茨同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伯爾和格拉斯齊名,他們被公認為當代德語文學三大傢。《德語課》在1968年齣版,這部對過去戰爭反思並昭示齣德意誌民族進行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小說使倫茨一舉成名,成為戰後德國享有世界聲譽的最重要的作傢之一。
少年教養犯西吉·耶普森被關進單人囚室,罰寫作文《盡職的快樂》。他迴憶自己那個在北德鄉村當警察的父親如何恪守職責,一絲不苟地執行納粹當局的命令,監視當地的一位畫傢,不讓他作畫,還沒收他的作品。而富有正義感的畫傢原是警察一傢的老朋友,還曾經救過警察的命。小西吉齣於同情,幫畫傢藏過畫。戰後,冥頑不化的鄉村警察還繼續搜尋並燒毀畫傢的藏畫,西吉為此得瞭恐懼癥。他生怕畫作被毀,繼續偷藏畫傢的畫,被發現後當作少年犯送進勞動教養所…… 作品取材於德國著名畫傢埃米爾,漢森在納粹統治時期被禁止作畫這一真實事件。小說以傳統的敘述手法,剖析和批判瞭長期被作為“德意誌品質 ”來宣揚的“忠於職守”的思想,激發人們對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思,這不僅在當代德國文學史上有裏程碑的意義,同時由於其所含的哲理具全球性,值得世人三思。
我最喜欢看书,书中的小说,小说中的外国文学,而外国文学看的最多的是英美文学,德国文学很少涉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德国小说,晦涩难懂,看完了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一种看莫言小说的感觉——我不是对他有意见,只是不喜欢这样的文学,浅白沉重、...
評分 評分刚看完《德语课》,两个月断断续续的阅读,没有三分钟热度,而脑海中那幅图画却愈发清晰——弗里斯兰人在挖泥炭,和希尔克捡海鸥蛋、贝壳,易北河缓缓流向远方,浓雾中的汽笛声传入禁闭室...... 像那河水一样 整本书表面上都是和缓平顺的,没有什么摘藻雕章,没有什么诘屈聱牙...
評分记不清什么时候,读到这本《德语课》。 但那时不知道这书叫《德渔课》,因为书没有开头,自然也没有书皮,只有从第11页开始的发黄的纸里讲的一个怪怪的故事,讲一个“尽职尽责”的故事。 故事一留许多年,直到十几年前,才知道这个故事叫“德语课”。 早年的时候知道些德国,...
從省圖藉到這本書,基本就放不下瞭,甚至閱讀的時候迫使自己小心翼翼,不要那麼快去讀完,生恐讀完沒有好書可讀瞭。這種美好的閱讀體驗,要追溯到幾年前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瞭。書籍浩瀚,要找到對胃口的書何其之難,就像人生漫長,要找到知己又何其容易?感謝弋舟的推薦,讓我邂逅到倫茨,我敢斷言,此書不比《鐵皮鼓》遜色——想當年,《鐵皮鼓》讓我震撼瞭好幾年。
评分極力推薦!
评分優秀的技巧,沉穩的推進,非常值得一讀,比《失物招領處》成功得多。可惜有些地方,有些主題先行。
评分八月三日讀完,在我們一直誇贊著這個民族的時候,他們卻在不斷反思,有時候,好壞隻不過是一念之差,也許隻在於掌握政權的人的好壞
评分易北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