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傢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齣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傢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瞭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齣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係)喬治和傑瑞德·杜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傢)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瞭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傢。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齣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瞭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裏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裏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嚮推進瞭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産生很大的影響。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很好读——简单的情节,没有任何悬念。但它竟何名留文学史?只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意识流代表作家、女性主义书写者,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弗吉尼亚•伍尔芙? 读完这本书,意识到它的价值在于反复咀嚼——当你只顾阅读情节时,却忽视了代表精确性的...
評分(短评放不下,所以写在长评里)伍尔夫的小说永远值得我记着笔记,看第二遍第三遍。回顾整个文本,我想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是莉丽和拉姆齐夫妇,三个人的关系感觉是拉姆齐夫人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与秘密,莉丽作为画家是探索者,她始终试图寻找这个秘密,而拉姆齐就是在夫人的荫蔽...
評分前言 止庵 伯·布莱克斯东在《弗吉尼亚·吴尔夫:一篇评论》中说:“阅读了《灯塔》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这代表了有关《到灯塔去》的一种看法;读过此书的读者,也许还有别的...
評分終於在兩周後讀完To the Lighthouse,終於再讀至全書五分之一時潛入書中,原來乾燥的敘事卻變成瞭潮濕絢爛的焰火,讓我讀到最後十頁竟捨不得讀完,想慢一點,再慢一些。
评分入口難,但是一旦讀下去,真的是極美的文字。意識流是包裹在平靜日常下的洶湧。潮起潮落,一刻近乎一生。在情緒流走前捕捉住它們一定需要驚人的工作量吧!從沒有見過誰能把日常的哀傷寫得如此細緻,如此坦蕩。一遍遍地揭開人類共同的絕望,會讓讀它的人更悲觀,還是反而是一種療愈呢?
评分gift~~~I am pretty pleased when the english tutor told me it was even very hard for the native speaker to follow her language. XXXXXXD But it worth the time.
评分gift~~~I am pretty pleased when the english tutor told me it was even very hard for the native speaker to follow her language. XXXXXXD But it worth the time.
评分詩歌般的小說,psycho narration不斷變幻又格外流暢。長句很多,適閤用來提高閱讀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