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科莱考尔在一九九六年受《外界》杂志的派遣,跟随一支商业化的登山队攀登珠峰,主要目的是对攀登珠峰的商业化趋势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报道。科莱考尔与他的队友于五月十日登上峰顶,但在下山的途中却由于天气的变化导致五名队员丧生;在这同一天另外三支登山队也有四人死亡,还有三人重伤并至五月底亦相继死亡。在这一年的春季,死神的阴影笼罩着珠峰,攀登珠峰的死亡人数达到十二人,是珠峰攀登史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季度。从珠峰回来以后,深受震撼的科莱考尔内心十分痛苦。为了重新认识这场悲剧从而使自己走出它所带来的阴影,他在当年十一月写成了这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九七年它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雄踞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发行量超过了一百万册。
《INTO THIN AIR》,你是否了解那种感受?在5500米,往上,再攀升。 记得在喜马拉雅山脉里接到过一个电话。 当时我们正离开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喜马拉雅更深入之处。 野驴伫立在稍远的荒野上,跟地上坚硬的石砾一样纹丝不动。 我啃了一块巧克力,希望增加一些热量。 据说我们...
评分1996年5月11日,珠峰,暴风雪夺去了九位登山者的生命。有幸存者写了本书,就叫Into Thin Air。之后被拍成电影。 其中的那个领队是个大牛人。技术,装备,经验,个人能力等等全部因素在他身上近乎完美。 于是,看着最不可能死的人,一步步走向死亡。。。 人最终,最可...
评分1996年5月11日,珠峰,暴风雪夺去了九位登山者的生命。有幸存者写了本书,就叫Into Thin Air。之后被拍成电影。 其中的那个领队是个大牛人。技术,装备,经验,个人能力等等全部因素在他身上近乎完美。 于是,看着最不可能死的人,一步步走向死亡。。。 人最终,最可...
评分1996年5月11日,珠峰,暴风雪夺去了九位登山者的生命。有幸存者写了本书,就叫Into Thin Air。之后被拍成电影。 其中的那个领队是个大牛人。技术,装备,经验,个人能力等等全部因素在他身上近乎完美。 于是,看着最不可能死的人,一步步走向死亡。。。 人最终,最可...
评分我要说自己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应该不算过分,一是因为书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尤其是对一个有过攀登雪山经历的读者来说。二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陪父亲进京看病,火车上宾馆里,等待的过程是漫长和无聊的,好在有这本书,让我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对着它,用心地阅读,深刻...
爱山的人之必读。
评分爱山的人之必读。
评分去珠峰的途中看完了这本书
评分1.作为非虚构写作,事件后大量的采访和核实,记者自己在早前的观察记录都给文章提供了丰富素材,这是一本细节丰富的书;2.书中大量来自登山者的作者自己的反思,这种业内人的反思具体而真实;3.对向导模式和登珠峰商业化的质疑很有力,所有这种极限运动本来就对个体有超高要求。记得学潜水时,学到的第一条是——如果在海底出事故了,靠的主要是自己,因为那时候教练也帮不上什么忙。攀岩也一样。极端情况下再厉害的人类连自保都很难,怎么可能再去帮其他人?4.在对向导登山模式的质疑外,更令人深思的是对登珠峰本身的质问——人们为什么那么想要爬上去?即使不惜生命的代价?好奇这本书之后登珠峰有没有哪些变化。
评分真实的世界总是比想象要残酷【我一直都明白,登山是非常危险的运动。我相信,风险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危险,登山就无法同其它 100多种娱乐活动区分开来。挑战生死的奥秘和窥视它禁闭的边界令人情感兴奋。我坚信登山是伟大壮丽的运动,不是在排除了它固有的危险之后,而恰恰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危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