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猶太裔波蘭人,一九四六年生於波蘭中部的羅茲,父母是大屠殺的倖存者。一九五七年舉家遷往以色列,一九五九年定居紐約。從小音樂造詣頗高,善於演奏手風琴。後來立志成為建築師。建築作品遍佈世界各地,有柏林猶太博物館、歐斯納布呂克努斯包姆美術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博物館興建案有丹佛美術館、多倫多皇家博物館、舊金山猶太博物館;在瑞士、義大利、德國、英格蘭、愛爾蘭都有文化及商業合作案。一九九○年創立李伯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並擔任首席設計師。二○○三年二月獲選為紐約世貿中心重建案的總體規畫建築師。
「我要我的建築優雅而自然地老去。」
也許,我們從沒想過建築可以是一個敘述體,一個療癒空間,重建歷史論述。
李伯斯金的建築作品,回歸地方、文化、族群、個人的歷史,聆聽石頭的聲音,講述流動的時間故事。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牆角、圓弧的屋頂、偎著罅隙透現的光、無盡反射折射的水晶體,沒有一個空間不讓人駐足反思──從刻滿世代傷痕與哀悼氣氛的猶太博物館,到垂垂老矣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旁的螺旋體,拆解衝突本質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重現畫家密閉幽室的努斯包姆美術館,乃至世貿重建案中呼應自由女神火炬的「自由塔」,將雙塔崩塌時刻凝結的「光之楔」。
本書除了闡述建築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穿插他對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對建築這個行業的省思。讀者被感性、詩意的文字綿密包裹之際,無意中或許會找到猶太博物館中那扇不存在的門。這不只是一本建築師的回憶錄。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独眼 2008-2-25 有些书会让人不知不觉喜欢作者,他们的宽厚敏锐、优雅魅惑、烟视媚行乃至颓废,都是动人的。另一些书书,会觉得作者不那么招人喜欢。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是我不喜欢的那类。他,人傲嘴贱,也许是出于诚实,更像是在炫...
评分写世贸重建竞标那段尤其精彩 其他事务所的平常设计 恰好和李博斯金的情感演绎形成鲜明对比 无情感,不建筑
评分读完这本书,觉得建筑二字似乎变得越发的沉重了,承载的太多。自己也越发佩服起那些完成自己作品的建筑师了,意象的实现所要付出的是怎样的艰辛。 生活的琐碎渐渐让我们迷失了曾经的梦想,丢失了冒险的勇气。那份执着是否还可以找回来呢?尽管书中不免有自夸之嫌,但是自己确实...
评分如果我来做书的封面,不会有这么多话。这些固然说得很好,但是配不上内容。《匡溪行》原来看过,我从里面看不出丹尼尔•李布斯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能想象着张永和自己的样子,不知为什么张永和总是不让我觉得亲近。不像董豫赣,不过见到老董之前读他的书我也不知道他有那...
评分大约是一个月前,百无聊赖,工作做得不好不坏没精没彩,生活过的不冷不热没心没肺,眼神也已经不会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靓妞身上瞟了,持续一个小时以上的玩游戏和一个晚上看小说都让我觉得疲倦,上网只会过着“零丁洋里叹零丁,开心网里穷开心”。 每到这样的时候我都会自己振...
用浅显的语言讲了建筑的灵魂和文化。
评分不太像一本專業書,組織架構一如其建築作品,另闢蹊徑,也貴在有真誠而坦率的披露。
评分了解一下 libeskind 的成长经历……
评分了解一下 libeskind 的成长经历……
评分台湾的译名太琼瑶了。。我按照龙老师的说法搜到这本,看了下大陆版的翻译原来就是《破土》那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