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汉代风云人物》是根据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谈》的讲稿整理而成的。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和人才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最后帮助武帝造就了辉煌盛世。但是,这些功臣大多遭遇悲惨,这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谜团。易中天用通俗的形式解读这些历史之谜,包括晁错之死与削藩、袁盎之死与士、窦婴之死与外戚、韩信被杀之谜。此外,作者还对刘邦的崛起和成功之谜进行了解读。从这些解读中,读者可以明晰汉代政治运作的奥秘。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一举成名,他的讲史类同说书,纵横千里、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原本无影无形的历史及人物随之鲜活起来。听他讲汉代人物、讲三国,总有些今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幽默夹杂其间,令人忍俊不禁. 最佩服的不是他对历史纵横捭阖、了如指掌,而是他有其他教授没有的...
评分其实喜欢历史的人还是应该看那种长篇的联系在一起的书,这种把人物单独分离的书我不是很喜欢。另一个是对易中天产生审美疲劳了。
评分老易这组讲的最好的是晁错,但那都是和苏轼完全一样的话啊,翻译成白话文而已。苏轼的才华学问见识,自然是极好的了,老易跟着念念,也就错不到哪去
评分最早是通过他认识易中天的。特别喜欢韩信和刘邦之间的对话,太有启发了。不管历史如何推进,世界如何流逝,人性不会变的。那么懂得做人的道理,是收益一辈子的。
评分此书继续像《品三国》的风格,比较突出地介绍了西汉前期的几个关键人物,使人对汉朝前期的历史可以加深了解。
基本是百家讲坛原文整理编书,所以听/看讲坛比读这本书更有“阅读”体验。平民化的历史普及漏洞百出(比如讨论窦婴的“先皇诏书”,看似分类详尽,实则在分析时却没有自圆其说),百家讲坛这样的传播形式也常常受人诟病,这些当然是避免不了的问题。不过对历史的启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这样的民间通俗讲解,像说书一样,没那么深刻又饶有趣味,然后兴趣所致再进行学术研究也不迟。“百家讲坛热”也好,“易中天热”也罢,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人卖,也得有人买。但有人买至少是好的。
评分初高中读的易中天《品三国》,后来就开始读更严肃的史学了,说来反讽,但易中天对我而言也确实起到了从以文学过渡到以史学看历史的作用。今天读完了这本,查了一下,才回忆起这正是05年他初上百家讲坛时的讲史内容。用易中天自己在《帝国的惆怅》里反思百讲时的话来说: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想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反省的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评分前几年读的,现在怎么就一点印象都没了
评分感觉老易有点像中国版的齐泽克……
评分刚上大学时入门读的,还是蛮喜欢的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