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克劳斯(Hugo Claus, 1929—2008)
˙比利时国宝级作家,少数坚持用弗拉芒语创作而享誉世界的文学巨擘。
˙因其作品照耀了战后艰难重建中的比利时,被誉为“比利时明亮的灯塔”。
˙曾与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尔维诺一起被视作欧洲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作家。
˙“欧洲一流诗人”(J.M.库切);同时亦是剧作家、画家、翻译家、导演。
出生于布鲁日,童年在天主教寄宿学校度过。18岁出版首部作品。二战结束后离家,就读于根特艺术学院。1950年代在巴黎接触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群体“眼镜蛇”,1960年代以一系列小说、诗集和剧本声名鹊起,1980年代出版《比利时的哀愁》,斩获极高赞誉。
一生笔耕不辍,以惊人的创作能量、多种文体的驾驭才华和挑战世俗的勇气蜚声文坛。屡次入列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获尼德兰文学奖、德国莱比锡书展奖和欧洲阿里斯特安文学奖。
2008年,在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后,选择以安乐死离开人世。比利时为纪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相继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各一枚,为法定货币,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铸造。
李双志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
长年往来于欧亚两端,出入于汉德两语,受文学之魅惑,求审美之精微,研磨词句,探求奥义,不问春秋。尤其心仪于德语文学中的浪漫派、颓废美学、现代主义经典。译有《现代诗歌的结构》《浪漫派的将来之神》《荒原狼》《风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尔诗文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合译)等。
A classic novel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Tin Drum, The Sorrow of Belgium is a searing, scathingly funny portrait of a wartime Belgium and one boy's coming of age-emotionally, sexually, and politically. Epic in scope, by turns hilarious and elegiac, The Sorrow of Belgium is the masterwork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ontemporary authors.
小说中叙述视角的往复切换屡见不鲜,并非值得大惊小怪之处。《比利时的哀愁》第一部中,第三人称和路易斯的视角切换,让读者很快能明白作者的用意所在:他基本抛弃了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放弃了视点聚焦的限制叙事,而是实现两者间边界模糊的混融。这种混融造成了一...
评分 评分得到听书: 二战爆发前,比利时国王宣布中立。二战爆发后,德国入侵比利时,战争到了第18天,比利时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他们的政府跑到了英国,比利时成为德占区。但是很多比利时人并不感到屈辱。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比利时的特殊性了。比利时是个夹在法国、德国、英国...
评分 评分读得这叫一个旷日持久...
评分读得这叫一个旷日持久...
评分读得这叫一个旷日持久...
评分读得这叫一个旷日持久...
评分读得这叫一个旷日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