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局域網交換技術基礎 1
1.1 osi模型 1
1.1.1 osi高層協議 2
1.1.2 osi低層協議 2
1.2 以太網入門 3
1.2.1 以太網類型 3
1.2.2 傳輸介質 3
1.2.3 以太網交叉綫纜 5
1.2.4 以太網拓撲 6
1.2.5 以太網邏輯尋址 6
1.2.6 csma/cd工作原理 6
1.2.7 全雙工以太網 9
1.2.8 自動協商 9
1.3 透明橋接 13
1.3.1 學習 15
1.3.2 擴散 15
1.3.3 過濾 16
1.3.4 轉發 16
1.3.5 計時 16
1.4 廣播和組播 17
1.5 生成樹基礎 17
1.5.1 生成樹操作 19
1.5.2 生成樹端口狀態轉換和計時器 21
1.5.3 stp中的拓撲變更 21
1.6 總結 22
第2章 局域網交換機體係結構 25
2.1 數據接收——交換模式 25
2.1.1 直通模式 25
2.1.2 碎片隔離模式 26
2.1.3 存儲轉發模式 26
2.2 數據交換 26
2.2.1 共享總綫交換 27
2.2.2 交叉矩陣交換 28
2.3 數據緩衝 29
2.3.1 端口緩衝內存 30
2.3.2 共享內存 30
2.4 過度預定交換矩陣 31
2.5 擁塞和綫端阻塞 32
2.6 數據轉發 33
2.7 總結 33
第3章 catalyst交換體係結構 35
3.1 catalyst 5000/5500(synergy項目) 35
3.1.1 catalyst 5000/5500交換機組件 36
3.1.2 earl功能 39
3.1.3 cam和tcam 40
3.1.4 catalyst 5000/5500 earl版本 40
3.1.5 交換帶寬 41
3.1.6 綫路模塊 41
3.1.7 catalyst 5000/5500體係結構 42
3.1.8 catalyst 5000的數據流 43
3.2 catalyst 6000/6500(constellation,constellation+,constellationⅱ) 45
3.2.1 catalyst 6000/6500組件 45
3.2.2 catalyst 6000/6500體係結構 48
3.2.3 catalyst 6500交換模式 50
3.2.4 catalyst 6500交換矩陣的數據流 50
3.3 catalyst 4500(galaxy3和4)組件和體係結構 51
3.3.1 機箱 51
3.3.2 supervisor和交換矩陣 52
3.3.3 綫路模塊 53
3.3.4 電源和散熱風扇 54
3.3.5 catalyst 4500的數據流 55
3.4 catalyst 3750(指環王)組件和體係結構 56
3.4.1 電源和散熱風扇 56
3.4.2 stackwise體係結構 57
3.4.3 catalyst 3750的數據流 58
3.5 體係結構比較 60
3.6 總結 60
第4章 第2層技術基礎 63
4.1 老式局域網網段 63
4.2 虛擬局域網入門 64
4.3 鏈路聚集方法 66
4.3.1 交換機間鏈路協議 67
4.3.2 ieee 802.1q 68
4.3.3 配置最佳實踐 69
4.4 vlan鏈路聚集協議 70
4.4.1 匯總通告 71
4.4.2 子集通告 72
4.4.3 通告請求 72
4.4.4 加入 72
4.4.5 vtp示例1 72
4.4.6 vtp示例2 73
4.4.7 vtp模式最佳實踐 74
4.5 配置vtp/vlan/乾道 74
4.6 vlan修剪 75
4.7 etherchannel 78
4.8 理解vlan 1 84
4.8.1 管理vlan 84
4.8.2 管理vlan最佳實踐 85
4.9 專用vlan 86
4.10 總結 89
第5章 catalyst軟件 91
5.1 混閤和native模式 91
5.1.1 混閤模式軟件 92
5.1.2 native模式軟件 99
5.1.3 比較混閤模式和native模式 103
5.2 下載catalyst軟件 105
5.2.1 catalyst 6000/6500軟件 105
5.2.2 catalyst 4500軟件 109
5.2.3 catalyst 3750軟件 109
5.3 新軟件包 111
5.3.1 路由器軟件包 111
5.3.2 交換機軟件包 112
5.4 總結 113
第6章 多層交換 115
6.1 為什麼選擇mls 115
6.2 mls入門 116
6.3 理解mls分組流 117
6.4 配置mls 120
6.5 路由器訪問列錶 122
6.6 catalyst 6500中的mls 123
6.7 理解cisco快速轉發的需求 126
6.8 總結 129
第7章 配置交換機 131
7.1 交換機配置規劃 131
7.1.1 管理接口 131
7.1.2 sc0和vlan 1 132
7.2 配置概述 134
7.3 初始配置 135
7.3.1 配置vtp 136
7.3.2 配置sc0和lo0 138
7.3.3 自動狀態 140
7.3.4 係統日誌 142
7.4 連接交換機 144
7.4.1 ios端口/接口類型 144
7.4.2 配置連接 145
7.5 配置接入層 152
7.5.1 動態路由選擇 155
7.5.2 通道化和鏈路聚集 157
7.5.3 配置單嚮鏈路檢測 159
7.5.4 portfast和bpdu防護 160
7.6 配置snmp 161
7.7 總結 162
第8章 catalyst 6500交換機的服務質量 165
8.1 qos服務 165
8.2 服務級彆 166
8.3 服務類型 166
8.4 qos工作模型 167
8.4.1 分類 167
8.4.2 輸入調度 169
8.4.3 標記和策略 171
8.4.4 標記 174
8.4.5 輸齣調度 174
8.5 qos備忘 176
8.6 總結 177
第9章 在catalyst交換機中實施組播 179
9.1 理解igmpv1和igmpv2 179
9.2 組播擴散 180
9.3 igmp監聽 182
9.3.1 成員關係報告 183
9.3.2 igmp脫離過程 189
9.3.3 igmp快速脫離 192
9.3.4 地址混淆 192
9.3.5 igmp後退 193
9.4 cisco組管理協議 194
9.4.1 igmp脫離過程 196
9.4.2 本地脫離過程 196
9.5 igmp監聽和cgmp 197
9.6 總結 197
第10章 實施和調整生成樹 199
10.1 利用生成樹避免環路 199
10.1.1 portfast 199
10.1.2 根防護 202
10.1.3 環路防護 203
10.2 生成樹收斂 204
10.2.1 生成樹計時器 204
10.2.2 backbonefast 205
10.2.3 uplinkfast 206
10.3 快速生成樹協議 207
10.3.1 rstp狀態 208
10.3.2 rstp bpdu 209
10.3.3 rstp提議/協定 209
10.3.4 rstp傳統支持 210
10.3.5 rstp直接故障 210
10.3.6 rstp間接故障 211
10.3.7 配置rstp 211
10.4 理解多生成樹 212
10.4.1 比較mst和pvst+/cst 212
10.4.2 mst區域 213
10.4.3 內部生成樹 213
10.4.4 區域內生成樹 214
10.4.5 mst示例——所有交換機位於相同區域 214
10.4.6 mst示例——多區域 218
10.4.7 mst示例——連接到pvst+網絡的mst 222
10.5 單嚮鏈路檢測 223
10.6 總結 225
第11章 設計和實施的最佳實踐 227
11.1 第3層設計 227
11.2 建築物區塊 229
11.3 園區網設計 232
11.3.1 通信流 236
11.3.2 單點故障 238
11.4 catalyst supervisor和交換矩陣冗餘 239
11.4.1 catalyst 6500 supervisor高可用(混閤) 240
11.4.2 msfc高可用 242
11.4.3 catalyst 6500 supervisor高可用(native) 245
11.4.4 catalyst 6500交換矩陣冗餘 246
11.4.5 catalyst 4500冗餘 246
11.4.6 catalyst 3750冗餘 247
11.5 總結 247
第12章 局域網交換配置的排錯 249
12.1 檢查軟件版本 249
12.2 檢查硬件組件 251
12.2.1 supervisor失蹤 254
12.2.2 msfc失蹤 256
12.3 理解端口錯誤信息 257
12.4 使用係統日誌消息 258
12.5 使用跟蹤方法 259
12.6 本地交換端口分析器 259
12.7 遠程交換端口分析器 261
12.8 cisco在綫資源 262
12.9 總結 263
附錄a catalyst 6500係列軟件轉換 265
a.1 自動化轉換工具 265
a.2 從混閤模式手工轉換到native模式 266
a.3 從native模式手工轉換到混閤模式 273
a.4 總結 282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