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变》一书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宏观的和长程的文化视野。它对人类各大文明体系发生、发展的嬗变机制的说明,尤其是关于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冲突、融合及其所导致的“文化杂交”结果的思想,构成了我未来的文化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日后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本书是一部从宏观和动态角度探讨人类文明演化历程及其动因的学术著作。它从对“文明”概念的辨析入手,清晰地展现了人类各大文明体系发生、发展与形态嬗变的基本脉络,在时间坐标上揭示了亲体——子体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变机制,在空间坐标上展示了各大文明体系之间、以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动态关系,创立了“文化杂交”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内容广博、气势磅礴,堪称文化史研究的精品。
刚进大学时有幸一读。当时脑中的历史九成符合教学大纲,干瘪晦涩,支离破碎(世界史总是在中国史后突兀地冒出来,几乎不曾提到中国),所以读此书虽不尽懂,但大觉畅快,受益匪浅,终于明白我们中国原来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这个生物种群原来还有着如此惊人的统一性、...
评分我这么说是因为,爱逛图书馆的我,看到有眼缘的书就从书架里拿出来翻几页,而这本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满足了我现阶段的所有需要,只能说是缘分了。 我没有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储备,就连洗脑义务教育也没有学好,看这本书开始是比较费劲,一边看这本一边看《钱伯斯世界...
评分刚进大学时有幸一读。当时脑中的历史九成符合教学大纲,干瘪晦涩,支离破碎(世界史总是在中国史后突兀地冒出来,几乎不曾提到中国),所以读此书虽不尽懂,但大觉畅快,受益匪浅,终于明白我们中国原来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这个生物种群原来还有着如此惊人的统一性、...
评分刚进大学时有幸一读。当时脑中的历史九成符合教学大纲,干瘪晦涩,支离破碎(世界史总是在中国史后突兀地冒出来,几乎不曾提到中国),所以读此书虽不尽懂,但大觉畅快,受益匪浅,终于明白我们中国原来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这个生物种群原来还有着如此惊人的统一性、...
评分我这么说是因为,爱逛图书馆的我,看到有眼缘的书就从书架里拿出来翻几页,而这本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满足了我现阶段的所有需要,只能说是缘分了。 我没有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储备,就连洗脑义务教育也没有学好,看这本书开始是比较费劲,一边看这本一边看《钱伯斯世界...
如此宏大的题材真的不好写,但又希望有人写。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小说演义加抒情。新世纪也过了将近五分之一,再回头看当年的文化保守主义如国学热,有文化根源但又对建设新文化有多大帮助呢?这种象牙塔里的沉思理论建构和文化解释,有些过于精英化了。但赵林老师的思路很有启发,从宗教-伦理这种最能动员群众的文化视角出发,让理论更具体更能说服人。但又容易陷入宗教-伦理的形而上学思辨里不能自拔。于是又需要历史,尤其是历史发展和精神嬗变的动态过程,避免了理论的抽象和空洞,避免了只是介绍一些历史事实和人物事迹。文化学是一种解释学,解释同样是一种创造,至于再加上飞扬的文采和涛涛的辩才,就是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了。我并不满意这本书,对美国,对新文化创建等等观点都可以再讨论。但我欣赏这样的研究路径。
评分一个语言大师的哲学和文化学思考,对我的文字影响比较大。
评分将整个世界的文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视角让我很是受用,宏大的叙事,灵动的文笔,无不让我记忆深刻。与我一同搭了半个月地铁的好书。
评分要站在高处看世界,以及其它事物。
评分赵林老师的文笔潇洒大气,一本文明史诗的读物,读来荡气回肠。与现今诸多矫情的作家所卖弄的文笔截然不同,这才是好的文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