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唐德刚,1920年生,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歌伦比亚硕士、博 士。曾先生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歌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 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等书。
记忆不是固态的,也不是现成的,不是一句“说吧,记忆”就能开启。这部《胡适英文口述自传》(The Personal Reminiscences of Dr. Hu Shih)就是记忆宝库未能开启而留下的遗憾之作。尽管如此,这本书仍是珍贵的,哪怕仅仅因为它来得太晚。 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计划中留下...
评分之前对适之先生的认知,与所有仅知其一二的当代学生一样,经多人反说正说,对其人的情况甚感迷惑。读到的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方前进了一大步。 胡适的口述原是英文的,由德刚在1979冬在美国笔录整理,二十年后,德刚才又译成...
评分胡适的道路,本应该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道路,可惜在狂热的群众运动的年代里,社会自然演进的步伐被冲散,我们也误入歧途。 今天再读胡适就是找回失去的道路。
评分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注释比正文更长更精彩。 唐老头子德刚还写过一本《李宗仁回忆录》,其首版上面唐的名字尚排在李的前面。因为在这本书里,唐整理的史料、提出的观点比李更多更详细(见《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至于《胡适口述自传》,无论什么时候,估计唐老也绝不会...
评分我的老板三国先生热情洋溢地推荐我看唐德刚,而且大方地把他的书借给我,不打借条。说实在,开始我并没有看进去。半年后我抱着他借我的书还他,他面露欣喜,我说,不是因为我看完了,而是我一下子看进去了,不能自拔,忍不住要画道道,所以干脆自己买了所有的唐德刚。 好看的...
胡适在前面侃侃自夸,唐德刚在注释里抬杠纠偏。
评分那时我在美国,冬天的纽约刮着大风,我躲在旅游大巴上读一个世纪以前他的纽约。Cornell,Columbia.心里有极深的隐痛。他不断说起那些热望,杜威,实用主义。而那时我甚至连明天都无法触及,虚空遍地。
评分这书注释部分的价值大大超过自述的部分,简直像左传之于春秋嘛……胡适那部分我已经不觉新鲜了,最妙的是唐德刚先生的注释,我、我要笑死了……
评分恩,我已基本放弃论文定题胡适之方向的决定。(我咋老觉得唐德刚是来黑胡适的?==)
评分4.1星。中国49-79年走得跌跌撞撞,很大原因是当政者的哲学继承了古代帝王朕即天下的思维。胡适很聪明,被邀请也没有回大陆,因为他知道,自己提倡的改良哲学,假设求证的方法论,一档制的新中国和革命领袖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回国后不是违心的改造自己,就是被打入囚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