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一书虽然是游记,但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不像清代一般的国内游记多以记载沿途古迹名胜为主,而是在记载沿途的地理地势、风土人情、经济和物产状况、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突出对经济贸易、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的记载。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熟悉,故游记对沿途历史名胜不仅多有记载和感怀,还有一些考证和研究。如在宜昌对荆门、虎牙历史的描述,博采古史,古今融通;作者对南京范成大的《吴船录》和陆游的《入蜀记》十分熟悉,旅行中经常将七百多年前范成大和陆游记载的风物与当时的风物进行比较;如将陆游记载的黄陵庙卖茶妇女与清代的妇女进行对比,发现妇人肤色不像陆游记载的那样白,也不见缠着青斑布头巾。有时还对一些史迹进行考证,如在归州对秭归得名及与楚文化和屈原的关系的考证,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作者观察细致,并且大量引经据典讲述各个地方的来历、特征,很生动的还原了那个时候的巴蜀风情。书翻译的也不错,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刻意去掉了不少作者原先表露出的帝国主义情节,偏见以及蔑视。虽然作者在后序中提及,但已不是这位日本人眼中的巴蜀吧。
评分在新旧交接的清末,巴蜀大地虽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但已有许多外国人以“他者的目光”重新打探这片西南土地。 在1909年出版的《巴蜀》一书中,山川早水记录了1905年3月至1906年6月期间,自宜昌入蜀的路途见闻,以及成都的城市格局、人口、教育、史迹等内容。 时隔百年,眼前...
评分作者观察细致,并且大量引经据典讲述各个地方的来历、特征,很生动的还原了那个时候的巴蜀风情。书翻译的也不错,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刻意去掉了不少作者原先表露出的帝国主义情节,偏见以及蔑视。虽然作者在后序中提及,但已不是这位日本人眼中的巴蜀吧。
评分 评分在新旧交接的清末,巴蜀大地虽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但已有许多外国人以“他者的目光”重新打探这片西南土地。 在1909年出版的《巴蜀》一书中,山川早水记录了1905年3月至1906年6月期间,自宜昌入蜀的路途见闻,以及成都的城市格局、人口、教育、史迹等内容。 时隔百年,眼前...
今读山川早水《巴蜀旧影》,看其百年之前,沿着陆游、范成大的足迹一路走来,引中国古籍近百种,这功课做得真足。百年之后,三峡烂尾了,成都拆没了,芙蓉花遁了,古迹翻新了……唯有山川历历不改,还能慰一下远思。
评分译者态度严谨,文笔老练.难得的佳作
评分俯仰古今,真是难以想象。与其说我现在是置身于实地,不如说对眼前此景的感慨更为深切
评分百幅照片下的细致记录,囊括地理、民俗、文学。日本人的眼光细致而敏锐,一边纵情山水,一边不忘以日本立场考量这片较为封闭的土地。
评分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本国的风土人情,有时会来的更客观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