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裏拉(Mark Lilla),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歐洲思想史學者,被譽為美國自由主義陣營的一支健筆。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他在歐美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著有《G.B.維科:一個反現代者的形成》(1993),編有《新法蘭西思想:政治哲學》(1994),《伯林的遺産》(2001)。
European history of the past century is full of examples of philosophers, writers, and jurists who, whether they lived in democratic, communist, or fascist societies, supported and defended totalitarian principles and horrific regimes. But how can intellectuals, who should be alert to the evils of tyranny, betray the ideals of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inquiry? How can they take positions that, implicitly or not, endorse oppression and human suffering on a vast scale?
In profiles of Martin Heidegger, Carl Schmitt, Walter Benjamin, Alexandre Kojeve, Michel Foucault, and Jacques Derrida, Mark Lilla demonstrates how these thinkers were so deluded by the ideologies and convulsions of their times that they closed their eyes to authoritarianism, brutality, and state terror. He shows how intellectuals who fail to master their passions can be driven into a political sphere they scarcely understand, with momentous results for our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lives.
都以为那个老外说的“intellectucals”是博学的代表,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正义的化身或者希望的领路人。但是看来未必。 保罗·约翰逊倒是提醒过我们世俗知识分子极端信仰主义的危险和非理性的破坏行为,不过因为传记色彩和巧言辞令,大多数人还是把他的《知识分子》当作学...
評分良知安在——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作者:施京吾 不论我们生存于怎样的时代,总要和政治发生林林总总的交集,一个普通人的政治态度、政治选择往往难以引人注目,但知识分子则大不一样,他们一旦表达出某种政治倾向,就可能产生巨大社会效应,因此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政治后果。马...
評分时下,我们的知识分子纷纷向政治看齐,不愿意坐在书斋里做点学问,近期的经济学家的是非争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中,马克•里拉对欧洲的知识分子进行了解读,但这对于我们的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作者在...
評分载《文汇读书周报》第9版 2010年4月9日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美] 马克·里拉著 邓晓菁 王笑红译 新星出版社2010年出版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好书了,它不但给你学术上的思考,而且还给你人生的启迪,同时又给你审美的愉悦。 怎样看待学术精英,乃至大师的精神与人格...
評分——评论兼译后小记 马克•里拉是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欧洲思想史学者,被誉为美国自由主义阵营的一支健笔。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他在欧美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3年2月美国对伊开战之前,德国《时代周刊》(Die Zeit)同时登载了7位学者的文章,探讨战争的...
very readable
评分very readable
评分very readable
评分最近所讀的幾本關於知識分子的書,以馬剋·裏拉的這本《當知識分子遇見政治》最為精彩,後記《敘拉古的誘惑》尤其值得一讀再讀。在作者看來,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歐洲知識分子都迷失在政治的誘惑當中,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醒、獨立和溫和的精神。類似的情形,在中國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身上都能找到參照。
评分最近所讀的幾本關於知識分子的書,以馬剋·裏拉的這本《當知識分子遇見政治》最為精彩,後記《敘拉古的誘惑》尤其值得一讀再讀。在作者看來,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歐洲知識分子都迷失在政治的誘惑當中,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醒、獨立和溫和的精神。類似的情形,在中國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身上都能找到參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