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國哲學家,生於巴黎,曾任教於索邦大學(University of Sorbonne)及梵森大學(University of Vincennes),為‘68年五月學潮運動先驅。思想影響後世甚鉅,範圍包括哲學、政治、心理分析及哲學等。著有《差異與重複》(Difference et Repetition)、《何謂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千重臺》(Mille plateaux,與加塔力﹝Felix Guattari﹞合著)等。
時間-影像如何產生?無疑地,就是戰後隨著電影的轉變,因為感官機能情境讓位給(新寫實主義的)純聲光情境而產生。但這樣的轉變以各種不同的模式已醞釀多時(如小津、還有曼奇維茲,甚至於歌舞片)。時間-影像不會消弭運動-影像,而是反轉之間的從屬關係。時間不再是運動的一個數值或量測,即某種間接再現,同時運動也只是時間直接呈現的結果:即使是造假運動、錯接。錯接是「無理斷裂」的例子,況且當運動的電影利用有理斷裂進行影像串聯時,時間的電影則致力於無理斷裂上的再串聯(特別是聲效影像與視效影像之間)。
認為電影影像確實就是當刻是錯誤的。直接的時間-影像並非屬於當刻,也不單純就是回憶。它與經驗性的接續時間以及心理記憶決裂,而得以呈現為某種時間的次序或系列(如奧森•威爾斯、雷奈、高達……)。這些時間的符徵跟思維符徵和話語符徵之間密不可分。但思維又如何在電影中自顯?而什麼才是專屬電影的話語行動呢?
第五章 两种时间-影像:一种立于过去之上,一种立于当刻之上。 回忆的存在之处:并非心智实存,而是在时间中。需要在回忆逝去处进行回忆,记忆并不存在于我身,而是我们在一种存在-记忆、世界-记忆中游动。过去以一种已然存在的最普遍形式出现。当刻自身仅能作为一种将已...
评分第三章 讨论的前提:两种影像的区分。感官机能影像是事物本身,所以比较丰富;而纯视听影像,则只是“描绘”,没有具体的事物,而是从这个特征到下个特征。所以,后者指向了某些事物的根本性属性。这是其真正的丰富性之所在。距离:太阳Vs.红、圆、暖。 纯视听影像不延伸为运...
评分第一章 新现实主义:将浮动事件与微弱连带关系聚成块。 长镜头与蒙太奇:一个是发现真是,一个是解释真实。 纯视觉情境(这是这一章的关键词):脱离了观看-运动和动作-影像。主要的区别是观众的地位,观众是认同角色进行观看,还是角色本身就是观看者。观众不参与角色的...
评分【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 文 廖鸿飞 / 译 在这一章,我们将考察德勒兹的两本关于电影的著作:分别是1983年和1985年出版于法国的《电影1:运动-影像》(Cinema 1:The Movement-Image)和《电影2:时间-影像》(Cinema 2:The Time-Image)。从一方面来说,这些书显...
评分在讲理解德勒兹之前,必须质疑这本书的翻译者和那些声称自己看懂了的人,我很佩服你们,在对电影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的前提下,居然也能打肿脸来翻译德勒兹,我们说这本书难懂,对专业学习电影理论的人来说,难在它一塌糊涂、让人捧腹的翻译。 我查了英文版、法文版,同时...
时间-影像是先验的,“逃出门链的时间,并以纯粹的状态现身”,但我在读到这之前一直认为时间-影像是精神性的,形而上学的,(特别是引入伯格森的记忆倒锥)是在说人对于记忆的一种历时性感知,但因为这种想法直接被德勒兹否定,才明白德勒兹(包括伯格森)的思考都不是以人(及构建起来的影像)为中心的,而是直接讲求事物的直接关涉,附录跟这有关。明白这点,才能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去一味扒拉晶体-影像、纯声光情境等概念究竟为何物。此书要旨并不在电影,而是因为德勒兹的哲学要涉及影像,而电影因是影像的载体所以被征用来论述。时间-影像等一系列词也并未成为明晰的概念,也就无法被用来进行分类并佐证电影的优劣。更重要的应该是理解“物质与记忆”中记忆的流变,这种流变在哲学-电影中得以呈现。
评分Gilles Deleuze
评分Gilles Deleuze
评分比第一部更迷人,不仅更加诗意,而且更富有深度。借助对现代电影的分析,德勒兹的时间哲学中最独特的晶体这一概念终于被凸现出来。而且经过思维的运动,诸概念被拓展到了数学、脑科学、政治态度等多个领域。看完三百部电影以后再重读此书,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评分通讀。已是永久地改變了我观察影像的方法。電影[先验地]捕捉到“时间的直接影像”,提供了人类[创造]时间的可能,此即时间 — 影像,推至新的[视听]观念。当印象派在绘画中发掘纯视觉空间,新小说派也在现实中催生完整的情景时,其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不停地連接著主观/客观、真实/想象、身体/心理的的旋律线。由运动 — 影像的剪辑为“显示”时间 — 影像的叙事。如同塔可夫斯基说的:“重要的是时间在镜头中流动的方式”。观看者能通过许多意义来感知这些时间痕迹。 由此便有了回忆—影像(时间分岔)、梦幻—影像(迷幻循环)、晶体—影像(旋转的陀螺)及米歇尔·希翁的《声音》所延伸的想法…德勒兹最后说,一个電影理论“不涉及”電影,而涉及電影引发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同其他实践的相应概念具有某种关联。應是會今後學習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