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導言、結集、審訂、講習、翻譯、編纂、刻印等 7章。在例言中鄭氏基於孔子的“文獻”之義及馬端臨《文獻通考》對“文獻”的解釋,指齣:“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該書中的“結集”指文獻的著錄、分類及曆代的目錄工作,相當於古典目錄學,作者認為這是文獻學中最重要的事,“故首及之”;“審定”一章以孔子刪訂六經,劉嚮、劉歆校理圖書和清乾隆間編《四庫全書》為例,討論校讎考訂工作;“講習”一章,論述曆代教育和學術流派及其學術思想;第五章“翻譯”分彆敘述中國對隋唐以前的印度佛教和明清之際對西方科學文化的吸收;第六章“編纂”主要指類書與叢書的編集;最後一章“刻印”,介紹版本學的一些常識。該書原來還有“私傢藏書”一章,討論各地文獻發展盛衰之事,後因篇幅太大,以《中國地方藏書小史》為名另行成編。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感覺老一輩學者文白夾雜寫作,遣詞造句如行雲流水,文章寫得是真的好呀。今天學人可差得遠瞭!文獻學開山之作,體係與今天很不相同。書中很多錶格做得不錯,論說部分顯是引用不少他人著作,欠缺發明,基本是整理的工作,亦有開創之功瞭。P.S.這套叢書不錯
评分開山之作,除“講習”一章超齣後世所講文獻學範圍外,學科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例言稱本書多取材於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此外則大量引用梁啓超,以及章太炎、皮锡瑞、李慈銘、劉師培、葉德輝、任鬆如等氏。
评分080314 over
评分中國第一部命以文獻學之專著,頗映時代,分導言、結集、審訂、講習、翻譯、編纂、刻印而述,體係與今頗異
评分沒讀完。主要是建立之精神。考文獻而愛舊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