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一生治学,约分三期。早期(1897年以前,海宁)习举业、旧学;前期(1898—191l,上海、南通、苏州、北京)主要治哲学、诗学;晚期(1912—1927日本京都。上海、北京)主要治古史学。其中前期又分为第一时期(1898—1907,即从进上海《时务报》社工作到发表《(三十)自序》,宣称“疲于哲学”),治哲学兼及诗学;与第二时期(1908—1911,即从发表《人间词话》到辛亥东渡日本),治诗学浸及史学。
《人间词话》属于王氏前期第二时期的诗学代表作。它标志着王氏新的诗学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打通中西文学壁垒,架设古代诗说与现代诗论之间的桥梁方面,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人间词话》虽仍继承诗话、词话的传统形式,实已突破了这种形式的局限。它输进了自己时代的新方法、新内容。它是一种中西“合璧”而又独具个性的新产物。
《人问词话》并不限于谈词,它已涉及诗、曲、戏剧以至整个文学。它成了王氏一家艺术论的主要部分。也正因此,本书在这一《词话》的基础上,又从王氏《遗书》及其他材料中,搜辑整编成《广》,作为原《词话》的一种重要的辅翼。
《人间词话》。就其作为新的诗学体系言,大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诗的本体论,2.诗的创作论,3.诗的鉴赏论,4.诗的发展论。就中第一项实为王氏诗论中轴,其余三项均簇绕、拱卫这一中轴。也正因此,本书《新订》部分与《广》部分,均依此四论编排条目。
这篇序言,作为对王氏诗论及其基本结构的一种探索,也就从这四论着手,分别加以考察。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一个濒于破落的“书香”家庭。在西方文明“滔滔而入中国”的晚清期,他抱着“发明光大”祖国文化学术的热忱,坚持中学西学“互相推助”的观点,奋力钻研和引进西方哲学美学(以德国康德,叔本华学说为主),并结合传统诗论,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诗学体系。他的一系列哲学、诗学著述,在我国新旧社会、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起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人间词话》分两半读完,前一半是这样的:看了一半发现实在是知识储备太少,手边一个度娘一本书,边看边查,坎坎坷坷能啃到一半对我来说已是不易,之后果断被一句“兴趣不如境界直指根本”说带跑读《沧浪诗话》去了。后一半是这样的:准备演讲时飞速粗读了《审美教育书简》,...
评分总觉得古诗词的美,隔了岁月,断了时空,穿越流年,仍旧像水墨的画,空灵。 每读一首诗,每读一首词,哪怕是小令,都能够将千年的春风秋雨,千年的嗔痴愁怨递到眼前。 不是小说戏曲,给这固定的节拍,有着命定的结局,演绎一场雪月风花,而是任性地将周遭道来,然后转身便走,...
评分总觉得古诗词的美,隔了岁月,断了时空,穿越流年,仍旧像水墨的画,空灵。 每读一首诗,每读一首词,哪怕是小令,都能够将千年的春风秋雨,千年的嗔痴愁怨递到眼前。 不是小说戏曲,给这固定的节拍,有着命定的结局,演绎一场雪月风花,而是任性地将周遭道来,然后转身便走,...
评分王国维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非指读书,因其还有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 ...
评分意境。自然与理想。
评分书是大学毕业前买的,如今拿起重读,实在是受不了排版印刷的粗糙
评分当年忘记买了的版本。。。
评分不大喜欢对于原著割裂式的分门别类。不知王先生算不算得上是西学先锋,许多先生谈的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朱光潜先生在日后的论述中看到。静安先生还更有几分文人的傲气、狂妄和可爱,自己猛夸自己都一点不脸红。也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真,或者他也就是那么自恋而已。
评分王国维的专著。了解词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