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学术界更是将这本书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读书目;有些专家甚至把这本书当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许多学者对书中记述的还必须景和谈话一点也不怀疑会有失真的地方,绝对相信它们的可靠性。总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爱史曼的这本书看做是客地、忠实地记载了歌德的谈话,是一份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但是,这样看待爱克曼的这部著作与他本人的愿意是相违背的。他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歌德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显现出来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我也只能谦逊地说这是我的歌德。”
歌德谈话录本身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很庆幸,我很早就开始读这本书,而且是认认真真拜读德,不是随随便便的读,每一句话都用心揣摩,用心体会了的,还记录了许多的读书笔记。但这些就让我受益无穷。 1、不要过早醉心于大作品的创作,从描绘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题材开始...
评分这书是作者爱克曼(J.P.Eckermann)在1823-1832这十年里每次与歌德谈完话之后的对话辑录。爱克曼(1792-1854)初次拜访歌德时只有31岁,而此时的歌德已经是74岁的耄耋老人。爱克曼对歌德的短诗特别感兴趣,自己也从事写诗,并且创作了《论诗,专以歌德为例证》的诗论,呈给歌德...
评分这本书读得非常畅快,以至某个周五的晚上,原本打算轻轻松松看个电影,翻开读了几页就再也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到了十二点。对于那些企图写点什么的人来说,这些经验之谈太实在太可贵,以至我写下这些阅读心得之后,翻开黄灿然的《必要的角度》,看到一篇《歌德的智慧及其他》,...
评分歌德谈话录本身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很庆幸,我很早就开始读这本书,而且是认认真真拜读德,不是随随便便的读,每一句话都用心揣摩,用心体会了的,还记录了许多的读书笔记。但这些就让我受益无穷。 1、不要过早醉心于大作品的创作,从描绘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题材开始...
评分1,一个人若能讲明白一件事,他就有能力将其他许多事说透彻。 2,我的作品中的一切都属于我自己,关键不在于它们是来源生活还是书本,而在于是否运用得当! 3,一个天资聪明的人,他有别于常人处就体现在他有一种与伟大的古人交流的需要。 4,企图从任何事物中寻找高深的思想和...
了解伟人的思想
评分喜欢~
评分又是一本在高中上课偷看时精彩无比、现在看来却又乏善可陈的书。(尤其是朱光潜的某些译注
评分中学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评分之前读了第一年的内容就放下了。现在看来,还是第一章最精彩。 年轻人不要老想着写大部头,割舍不必要的精力和兴趣是项极大的诗才。 对青年人劝勉勤奋而少谈天才,批评宗教的时候又崇拜天才。有了博雅的基础以后再回首,却告诫年轻人要专心。歌先生在德语写作的专业上已经青史留名了,还在埋怨自己浪费了好多时间。其实浪费才是常态,要我说,歌市民的庸俗最大的就在这里。其他的生意算计,对非议的辩解,理论的不彻底等等倒在其次。 不过朱光潜先生在译者注里花大气力论证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启发。对近代欧洲要有宏大视野,资本主义上升期和世界市场,德国的乱相则主要体现为庸俗小市民。 每天写一点小题材,寻觅趣味,熔铸进优美生气,俗套就是想着早点做完,而这注定只能产出二流的作品。做不到一流,就要辛苦一辈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