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研究》总序
绪论 对主题的解读和方法论的说明
第一章 专制政体的恒久性与宪政资源的极度匮乏
1.1 专制政体与宪法:历史的与比较的考察
1.2 短缺与贫乏的宪政历史资源
1.2.1 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
1.2.2 封闭的政治体系与不受制约的政府权力
1.2.3 最高权力的绝对集权与执行系统的分权
1.2.4 以“礼”治国凌驾于以“法”治国
第二章 制度转型:立宪的动力和顿挫
2.1 传统中国政府架构的假象与实质:对宪政的排斥
2.2 现代化的启动与推展: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2.3 传统政府在内外压力下的转型
2.4 从专制政治到民主宪政:动因何在?
2.5 君主立宪的得而复失: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与历史的必然
2.6 历史的偶然
第三章 共和政体的宪政危机:宪政理念与行为的冲突
3.1 革命与民主:制宪的矛盾性
3.2 共和政体中民主政治的表象
3.2.1 依法组织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架构
3.2.2 出现了政党政治的迹象
3.2.3 竞选和民选议会的成立
3.2.4 制宪工程的启动和正式大总统的选举
3.3 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的中断与威权主义宪法的登场
3.4 自由主义宪政试验失败之检讨
3.5 渐进主义的宪政理念:各派政治势力的共识
3.6 从理性的渐进主义到实践的冒进主义
3.6.1 执政者对政治发展进程的失控
3.6.2 缺乏妥协的代价:由不满转为急进
第四章 训政理念及训政模式合理性检讨
4.1 训政概念解读及孙中山的训政理念
4.2 训政的制度设计与法制化
4.3 训政成立原因检讨:时势的抉择,还是历史的倒车?
4.4 训政:与日本、韩国的经验之比较
第五章 训政即以党治国:新的“监护”模式
5.1 政党、现代政治与政党政治
5.2 训政时期以党治国:理论、法理及实际运作
5.2.1 国民党为惟一合法政党
5.2.2 执政党以党代政之学理与法理
5.2.3 执政党以党代政之架构
5.2.4 政府乃执政党一党之政府
5.2.5 训政时期五权政府之运作
5.2.6 执政党修改与解释重要法律之权力
5.2.7 “以党统政”:训政的运作机制
5.2.8 训政时期地方之党政联系制度和融党于政
5.3 以党治国:观察、比较与思考
第六章 训政的推展(一):一党专政下的政治现代化
6.1 训政:不同的期许与解读
6.1.1 自由主义精英对训政的解读
6.1.2 地方分立主义以行动解读训政
6.1.3 中共的政治诉求
6.1.4 体制内的推进力量
6.2 训政对现代政治的培育
6.2.1 现代政党政治的雏形和多党制格局的形成
6.2.2 训政具有建立法治的导向
6.2.3 行政管理具有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
6.2.4 确立了公务员(文官)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
6.2.5 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基本理念和制度
6.2.6 确立了现代财政体系
6.2.7 确立了基本的人权保障理念和法律制度
第七章 训政的推展(二):未竟的地方自治
7.1 训政前中国的地方自治
7.1.1 帝国末期的绅商自治
7.1.2 筹备立宪过程与地方自治
7.1.3 第一共和国的地方自治
7.2 均权制的地方自治理念
7.3 训政时期地方自治之推进
7.3.1 地方自治之规则
7.3.2 地方自治立法与徘徊
7.3.3 民间主持的地方自治尝试
7.3.4 地方分立主义者主导的地方自治
7.3.5 “新县制”下地方自治之组织
7.3.6 重新厘定市自治制度
7.3.7 对新制度的分析与评价
7.4 地方自治未竞之原因考究与解读
第八章 对训政之总结与再检讨
8.1 对训政失败和宪政实现条件的理论思索
8.1.1 制约训政成败的环境和内因
8.1.2 训政目标的调适与方略的选择
8.1.3 对体制选择的事实与道德的评判
8.1.4 训政与威权政治互为表里
8.2 训政之延续与实践
8.3 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
收起)
评分
☆☆☆☆☆
注重探寻近代各种宪政试验失败的原因,着重分析国民党的训政体制。条理非常清晰,并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先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和思潮之后再看会有启发。
评分
☆☆☆☆☆
注重探寻近代各种宪政试验失败的原因,着重分析国民党的训政体制。条理非常清晰,并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先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和思潮之后再看会有启发。
评分
☆☆☆☆☆
用过时的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宪政转型就注定不会做的多么好。分析一般,毫无新意。算不上公法著作。
评分
☆☆☆☆☆
注重探寻近代各种宪政试验失败的原因,着重分析国民党的训政体制。条理非常清晰,并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先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和思潮之后再看会有启发。
评分
☆☆☆☆☆
注重探寻近代各种宪政试验失败的原因,着重分析国民党的训政体制。条理非常清晰,并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先充分了解相关史实和思潮之后再看会有启发。